| 雅舍谈吃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1.1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9290867 | |
本书所收录内容,皆是对相关饮食文章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这些文章既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和作者独到的生活见解,又呈现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民族传统的味道、人生智慧的味道。
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华人世界* 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被誉为20世纪华语文坛的 代宗师。其代表作有《雅舍谈吃》、《看云集》等。
1.大千世界,吃饭* !
2.梁氏“雅舍”系列代表作,返璞归真的大师经典,折射出 个舌尖上的中国!
鱼羊北平 001
北平的零食小贩 002
烤羊肉 010
汤包 012
黄鱼 014
核桃酪 016
铁锅蛋 018
薄饼 021
爆双脆 024
酸梅汤与糖葫芦 027
烧羊肉 030
水晶虾饼 032
酱菜 034
锅烧鸡 036
煎馄饨 038
核桃腰 040
豆汁儿 042
芙蓉鸡片 044
乌鱼钱 047
炸丸子 048
栗子 051
烧鸭 053
韭菜篓 056
白肉 058
满汉细点 060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064
食在中国 073
佛跳墙 074
鱼翅 077
烙饼 080
笋 082
蟹 085
火腿 088
狮子头 091
西施舌 093
熘黄菜 095
醋熘鱼 097
海参 099
两做鱼 101
拌鸭掌 103
鱼丸 104
腊肉 106
炝青蛤 108
生炒鳝鱼丝 112
糟蒸鸭肝 115
茄子 117
莲子 119
菜包 121
瓦块鱼 123
干贝 126
鲍鱼 128
菠菜 130
龙须菜 132
狗肉 133
鸽 137
粥 139
饺子 142
面条 144
锅巴 147
八宝饭 149
窝头 151
烧饼油条 154
豆腐 158
酪 161
由熊掌说起 164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167
异国风味 169
咖喱鸡 170
炸活鱼 172
康乃馨牛奶 175
“麦当劳” 179
味精 182
“啤酒”啤酒 184
记日本之饮食店 188
吃在美国 191
人间食话 195
吃 196
圆桌与筷子 198
厨房 202
说酒 206
饭前祈祷 209
馋 213
喝茶 217
饮酒 22
这套书,说实话,我是冲着那个“返璞归真”的调性去的,总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什么都讲究效率和新奇,反而少了点脚踏实地的味道。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装帧很朴实,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色彩或者浮夸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老派文人的那种味道。翻开随便看了几页,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现在很多美食文章,上来就堆砌辞藻,试图用华丽的形容词把人轰炸一遍,这本书更像是老朋友坐在你身边,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讲他年轻时在哪儿听过一个方子,或者在哪条街角尝到过什么滋味。那种文字里渗透出来的真诚,是机器模仿不出来的。你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背景,空气里似乎还残留着柴火灶的烟火气,和那种对手艺的敬畏。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自己的呼吸,仿佛自己也从案牍劳形中抽离出来,跟着作者的笔触,去体验那种对寻常食物的珍视。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复杂的菜肴,而是教你如何去‘看’食物,去‘品’生活,这对我这个常年点外卖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日常饮食细节。那种沉淀下来的文字力量,是当下快餐文化里很难找到的。
评分最近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重新燃起了兴趣,总觉得老一辈的作家们,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角度特别刁钻,能从最微不足道的小事里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手头这本,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矫饰的笔法。举个例子,他写某一种食材的处理,不是用那种教科书式的精确刻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量词,比如“一小把”、“够匀称就好”,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态度,恰恰体现了烹饪的灵魂所在——灵活变通,因地制宜。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提到的一种家常做法,完全颠覆了我对那种食材的固有认知,我以前一直觉得那种东西只能怎么做,看了他的描述,才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更简洁、更贴近食材本味的表达方式。这种知识的传递,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平视的交流,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学习一种生活的智慧。读完后,我甚至兴冲冲地跑去厨房试着模仿了一下,虽然成品肯定比不上作者描述的意境,但过程中的那种专注和享受,已经值回票价了。它让人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需要我们静下心去发掘。
评分我通常阅读的类型比较偏向于严肃的历史或哲学类,对于这种“生活美学”的书籍涉猎不多,但这次的体验非常正面。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对不同食物的记忆点,像星辰一样串联起来的。你可能前一页还在读对某种南方小吃的细腻描摹,下一页就跳到了北方冬日里热气腾腾的场景。这种跳跃感,反而模拟了我们大脑回忆食物时的那种随机性——往往是一股味道,就能把我们带回到某个特定的时空。这种结构处理,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会显得松散,但这本处理得极其精妙,每一次场景切换都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在引导你进行一场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味觉之旅。它教会了我,生活的美感,是需要我们主动去编织和整理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日常记录中,用更富有意境的词汇去描绘我吃到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记录“好吃”两个字。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通常会对比各种版本和译本,但这次我选择了这个被描述为“经典”的版本,主要是看中了它背后所代表的那种文化坚持。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心安的韵律感。它不追求新颖的表达,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语言最本真的力量。那些描述食物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精准而有力,绝无半分多余的赘述。它让我重新体会到“克制的美学”在文学中的体现。比如,作者描述一次盛宴,他不会把所有的菜品都罗列出来让你眼花缭乱,而是会挑选出两三样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细节来描绘,反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这种“留白”,正是高级艺术的特征。它不像一些现代作品,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给你,这本书更像是在对你耳语,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回味无穷的意境。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慢食”,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感受都提高了敏感度。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畅销书”这三个字通常是抱持着一种警惕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它们的热销往往建立在某种短暂的潮流之上,内容深度经不起推敲。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它没有那种刻意迎合大众口味的痕迹,文字的风格保持了一种高度的自洽和统一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非常到位,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某个小镇、某个家族的世代传承中去。比如它描绘某个特定节庆时必须出现的菜式,那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家族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这种深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吃喝指南”,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风俗志。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作者亲身的经历和细腻的观察,这些珍贵的文化细节很可能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永远消失了。所以,它能成为畅销书,我认为是市场对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的一种自然回归,是对浮躁文化的一种无声抵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