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实用茶艺(修订版) 柴奇彤 9787801782014

正版 实用茶艺(修订版) 柴奇彤 978780178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奇彤 著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叶
  • 品茶
  • 茶道
  • 生活方式
  • 柴奇彤
  • 实用
  • 入门
  • 修订版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龄
ISBN:9787801782014
商品编码:300816258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茶艺(修订版)

定价:28.00元

作者:柴奇彤

出版社:华龄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17820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翁,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内容提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受。”泡茶、喝茶几乎人人都会,但是要想喝出品位,使我们真正享受到祥和、舒畅、优美的泡茶技艺,使茶叶本身内含的色、香、味、形得到更好地发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浩如烟海的茶叶典籍中,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只介绍了茶文化的一鳞半爪,但它从简单、实用的角度带您走入茶的世界,让您在炎热的夏季感受茶带给您的丝丝凉意、片片花香,寒冷的冬日里,茶给您送来的阵阵温暖和缕缕甘醇。
“闲”来品茶。这“闲”并非仅仅是空闲,而是一种摒弃俗虑,心地纯净,心平气和的悠闲心境。这正是作者想要带给您的。让我们在这喧嚣繁杂的都市里共品一壶好茶吧!

目录


章 说茶
一、茶树的特征
(一)茶树的茎
(一)茶树的芽
(一)茶树的叶
(一)茶树的花
(一)茶树的种子
(一)茶树的根
二、茶的品类
二、基本茶类
(一)绿茶种类
1 晒青绿茶
2 烘青绿茶
   3 炒青绿茶
4 蒸青绿茶
(二)红茶种类
1 工夫红茶
2 小种红茶
(三)乌龙茶种类
1 闽北乌龙茶
2 闽南乌龙茶
3 广东乌龙茶
4 台湾乌龙茶
(四)黄茶种类
1 君山银针
2 蒙顶黄芽
3 霍山黄芽
4 伪山毛尖
(五)白茶种类
1 白毫银针
2 白牡丹
3 贡眉
(六)黑茶种类
1 湖南黑茶
2 四川边茶
3 老青茶
4 普洱茶
三、再加工茶类
(一)花茶种类
1 茉莉花茶
2 珠兰花茶
3 玫瑰花茶
4 桂花花茶
(二)紧压茶种类
1 沱茶
2 竹筒香茶
3 六堡茶
4 米砖茶
四、非茶之茶
1 人参茶
2 菊花茶
3 金银花茶
4 绞股蓝茶
5 杜仲茶
6 罗布麻茶
……
第二章 论水
第三章 择器
第四章 习茶
第五章 茶叶贮藏
第六章 品饮香茗
第七章 茶与健康

作者介绍


柴奇彤,出生于1973年,祖籍河北。从事茶文化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现任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讲师,致力于中日两国间的茶文化交流工作。学习过古筝、钢琴、舞蹈,尤其喜欢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小时候的理想曾是:记者、考古学家、钢琴家。大学里开始接触中

文摘


序言



茶道之韵:探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聚焦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地域流派、科学养生价值以及独特的审美体验,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茶世界。 --- 第一章:茶的源起与流变——穿越千年的生命之茗 1.1 茶的史前足迹与神农传说 追溯中华民族与茶的最初邂逅,我们将深入探访茶树的起源地,从遥远的云南、贵州山脉中寻找野生茶树的基因密码。重点解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探讨其在民族记忆中对茶“药用”属性的奠基作用。 1.2 从饮品到饮者:秦汉至魏晋的初步确立 本章详述了茶叶如何在巴蜀地区率先被广泛利用,并逐步向中原传播。分析西汉至魏晋时期,茶叶从单纯的解渴饮品,向贵族阶层和文人雅士圈层渗透的过程。通过对出土简牍和早期文献的解读,还原彼时煮茶、嚼茶等原始的饮茶方式。 1.3 陆羽与《茶经》:中国茶文化的哲学高度 浓墨重彩地描绘“茶圣”陆羽的生平及其对茶文化的革命性贡献。《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事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体系构建的里程碑。详细剖析《茶经》的“一之源”到“九之用”的结构,解析其中蕴含的道家、儒家思想精髓,以及其如何确立了茶的“器、水、火、择”的审美标准。 1.4 宋代的“斗茶”风尚与点茶艺术的鼎盛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审美达到极致的时期。重点介绍“点茶法”的工艺流程,包括炙茶、碾茶、击茶、注汤、击拂等关键步骤。通过对宋徽宗《大观茶论》的研究,展现皇家对茶艺的极致追求,以及民间“斗茶”这一充满竞技性的社交活动,如何推动了茶具(如建盏)的发展。 1.5 明清变局:散茶的兴起与制茶工艺的革新 明太祖朱元璋“罢团饼,令出茶芽”的政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制茶史。本章详细阐述了这一历史转折点如何催生了炒青、烘青等工艺的成熟,并最终确立了现代茶叶分类的基础框架。介绍明代蔡襄、许次纾等茶学大家的著作,以及紫砂壶在饮茶器皿中的地位确立。 --- 第二章:六大茶类的精微世界与地域风情 中国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的不同,被划分为绿、白、黄、青(乌龙)、红、黑六大基本类型。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每种茶的独特工艺、代表产品及其蕴含的地域文化。 2.1 绿茶:至清至真的本色之美 核心工艺: 强调杀青的决定性作用,区分炒青(如龙井、碧螺春)与蒸青(如日本煎茶的渊源)。 地域代表: 深度剖析西湖龙井的采摘标准与“青锅、辉锅、老火”的炒制技艺;洞庭碧螺春的“满头花”与精细揉捻。 品饮之道: 探讨绿茶不宜久泡,水温适中的关键技巧。 2.2 白茶与黄茶:时光中的温柔沉淀 白茶的“不揉不捻”: 重点解析白毫银针、白牡丹的自然萎凋、干燥过程,及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养生价值。 黄茶的“闷黄”工艺: 阐释黄茶(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通过湿热作用形成的独特“黄汤黄叶”品质,以及其历史上的稀有性。 2.3 青茶(乌龙茶):半发酵的艺术与岩骨花香 摇青的奥秘: 深入解析乌龙茶制作中,萎凋与摇青的反复操作,这是形成其复杂香气层次的关键。 闽北岩茶的“岩韵”: 重点介绍武夷山大红袍、肉桂、水仙等,探讨“山场”对茶香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高火慢焙”的传统。 闽南工夫茶与台湾高山茶: 对比凤凰单丛的“似香”特质与台湾冻顶、阿里山茶的清雅花香,解析其冲泡技法(如潮汕工夫茶的“小壶、快冲”)。 2.4 红茶:温暖醇厚的东方汤色 发酵的控制: 阐述红茶“渥堆”或自然氧化过程对茶多酚转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甜香与醇厚口感。 世界名种: 介绍祁门红茶(祁红)的“祁门香”与滇红的“金毫”标准;同时简述英式红茶的拼配文化。 2.5 黑茶:后发酵的微生物世界 渥堆与陈化: 重点解析黑茶(如普洱、茯砖、六堡茶)的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区分生茶的自然陈化与熟茶的人工渥堆。 普洱茶的文化符号: 探讨普洱茶饼的压制工艺、仓储方式(干仓与湿仓)对茶品转化的影响,及其投资与品饮的双重价值。 --- 第三章:茶之器、水与境——茶事活动的审美哲学 茶饮的体验,不仅在于茶汤本身,更依赖于与之配合的环境、器皿和水质。 3.1 器为茶之父:材质与造型的对话 本书将详细探讨不同茶类对茶具材质的偏好与要求: 紫砂的“砂性”: 阐述宜兴紫砂壶的透气性、吸附性如何适应乌龙茶和普洱茶的“养壶”需求。 瓷器的“釉色”: 分析白瓷、青瓷、黑釉(建盏)在衬托茶汤色泽上的艺术功能。 玻璃茶具的现代应用: 探讨其在观赏绿茶和花茶冲泡过程中的优势。 3.2 水为茶之母:精选与火候的掌控 古人论茶,将水置于首位。本章探究了不同水源(江河、山泉、雨水)的特性对茶汤口感的差异影响。详细解析了“煮水之法”,从“蟹眼”、“鱼眼”到“虾眼”、“沸腾”,不同阶段的水温如何对应不同茶叶的最佳冲泡要求。 3.3 境:茶室环境与心境的营造 中国茶道极为注重“境由心生,境随境改”。探讨古典园林中的“茶亭”,文人书房中的“茶几”,以及禅宗寺院的“茶禅一味”。分析如何通过插花、焚香、挂画等方式,构建一个适宜品茶、静思的外部环境,达到“清、敬、和、真”的境界。 --- 第四章:茶与养生——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 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重要的药引和保健饮品。本章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阐述茶的健康价值。 4.1 茶多酚、氨基酸与咖啡碱的作用 系统介绍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特别是茶多酚(抗氧化作用)、茶氨酸(放松与专注)以及咖啡碱(提神作用)的协同效应。 4.2 辨体饮茶:对症调理的实践 根据传统茶医理论,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如湿热、气虚、阳虚)选择合适的茶品。例如:绿茶的清热降火,红茶的温中暖胃,黑茶的助消化与祛湿。 4.3 茶饮的禁忌与时宜 提醒读者在特定时间(如空腹、临睡前)饮茶的注意事项,并讨论不同季节适宜饮用的茶品类型,确保在享受茶之美味的同时,实现身心的和谐平衡。 --- 第五章:茶之礼仪与现代生活 茶礼是中华文化礼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阐释不同场合下的茶礼规范,并探讨传统茶文化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焕发新生。 5.1 接待与敬茶的礼仪规范 从主人奉茶的顺序、斟茶的量度,到客人“叩指礼”的回应,详细解析家庭聚会、商务会谈中表达尊重与亲近的茶道语言。 5.2 现代茶馆的定位与发展 考察当代茶馆的功能转型——从单纯的饮茶场所,到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商务洽谈的多功能空间。分析现代茶艺表演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5.3 融入日常:便携茶具与快饮文化 探讨如何在办公室、旅途中利用便捷的茶具,保持饮茶的仪式感,使茶成为现代人减压、提神、平衡生活节奏的良方。 (全书总结: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清晰有条理,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在很多专业书籍中,内容组织往往显得杂乱无章,让人抓不住重点,但翻开这本书,就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结构上的用心。信息的层级划分做得很好,从基础的茶具认识到不同茶类的冲泡技巧,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几乎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在描述水流高低对茶叶舒展的影响时,那种细腻的笔触让人仿佛能亲眼看到水珠溅落在茶叶上的情景。这种描绘能力,对于提升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只是为了了解知识,但好的书籍能带你进入那个情境,让你去“感受”而不是仅仅“阅读”。我希望它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平易近人,成为一本真正可以伴随我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工具书,而不是只在初期翻阅几次就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东方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购买这类书籍时,除了看重“术”的层面,对“道”的阐释也抱有很高的期待。茶艺不仅仅是泡茶的技术,它更蕴含着一种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我希望这本书在传授具体操作方法的同时,也能适当地融入一些关于茶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甚至是与茶相关的器物美学。当然,这些内容不宜过多,以免冲淡了“实用”的主题,但适度的文化滋养是能让整个泡茶过程变得更有深度和意义的。比如,当学习冲泡绿茶时,如果能穿插讲述古代文人墨客对新茶的喜爱,或者某种特定茶具的起源,那我在泡茶时便多了一份敬畏和心境上的沉淀。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将这些人文气息与实际操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品位与修养,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技术手册的范畴,真正成为一本有灵魂的茶艺指南。

评分

坦白说,我对修订版这个概念比较敏感。这意味着作者对初版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优化,是吸收了市场反馈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我特别好奇,这次修订在哪些方面做了重点加强?是针对某一类茶(比如乌龙茶或白茶)的冲泡方法进行了更细致的补充,还是在应对不同冲泡环境(例如家庭、办公室或户外)的技巧上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我希望看到的是更贴近现代人生活节奏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复古或照搬传统。例如,对于我们这些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人来说,如何快速进入一个相对放松的品茶状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口感,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修订版能提供一些“捷径”或者“优化方案”,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的温控设备来辅助实现精准水温控制,那就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的改进,是判断一本修订版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拿到这本《正版 实用茶艺(修订版)》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茶艺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觉得“实用”的却不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方的,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纸张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这一点对于看书来说很重要,毕竟要时不时翻阅查阅,质量不好看着费劲。我以前也尝试过学一些茶道礼仪,但总是觉得那些书里写的步骤过于繁琐,很多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学起来压力山大,最后总是半途而废。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是否真的能把复杂的流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比如温杯、投茶的量度,还有水温的把控,这些看似简单却决定成败的关键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可操作的指导。如果能配上足够详尽的图解或者实景照片,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一图胜千言”在技艺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真正能让我在家就能尝试着泡出一壶好茶的“武功秘籍”。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实用书籍应该具备高度的可读性和查阅效率。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想快速回顾一下某个特定环节的操作细节,比如“如何快速洗茶”或者“高温对普洱茶的影响”,如果书本内容组织不善,我可能需要翻阅很多无关的章节才能找到所需信息,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得是否精良。一个逻辑清晰、索引详尽的结构,能让读者在需要时能够像查字典一样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点。再者,从文字表达上,我希望作者能够保持一种平实、亲切的语调,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书面化语言,让读者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一样。如果能在章节末尾设置一些“常见问题解答”或者“失败案例分析”,那就更贴心了,能帮助我们预判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错误,真正实现高效的学习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