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使用手册(修订版)
定价:38.00元
作者:吴清忠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130953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靠口碑与实效畅销7年的身体使用经典。
作者说:多年以前,由于工作过于忙碌导致健康发生了问题,虽然没有被医生判定得了什么绝症,但是,睡眠愈来愈不好,脸色愈来愈苍白,体形愈来愈臃肿,体力愈来愈差,经常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健康成为我*没有信心的一环。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被中医的神妙深深吸引,让我放下手边工作,全心钻研这个极为有趣的科学。感谢上苍赐给我一连串很特别的机缘,让我**会学习到一套书本上学不来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了一套比较合乎现代科学,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中医体系,我也重拾了健康,对健康的自信成为我*重要的资产。
我很珍惜这份上苍的赐予,更明白这不是我的私人资产,是上苍赐给所有人共有的。愿天下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充分拥有对健康的自信。
内容提要
多数慢性病,是我们错用了身体的结果。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身体的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方法和观念,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人们消除疾病。
作者用一种易于理解和富有创意的诠释语言,系统地向世人介绍了中医的体系以及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提出了保健的五项基本策略,简单易行,有理有据。《人体使用手册(修订版)》结合*的信息系统观念和计算机软硬件架构,把人体当做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并与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联系起来,其理论及方法将掀起一场养生方式大革命。
目录
修订版序
新版序
推荐序
前 言
章 对现代医学的质疑
三个现代医学的现象
计算机科技的启示
人体的电压是什么?
人体比计算机
关于血液检查的两个质疑
红血球数量正常就不贫血吗?
如何判断人体的脏器机能转好还是转坏
第二章 人体的系统
人体的功能系统
指挥系统
能量供给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
诊断维修系统
废物清理系统
周边功能系统
网络系统
经络系统
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什么是经络
人体的硬件结构
人体的修复能力
第三章 人体的血气能量系统
五个血气水平的疾病和症状
健康水平
阳虚水平
阴虚水平
阴阳两虚水平
血气枯竭水平
人体血气升降趋势的症状和疾病
运动不会增加能量
血气能量的储存
如何观察血气的水平和趋势
第四章 寒气
寒气的排除
寒气的正确处理方法
如何减少寒气的侵入
避免淋雨
洗头必须吹干
游泳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家中常备姜茶
第五章 病和症
“病”和“症”的关系
现代医学低估了人体的智慧
第六章 日常保养
敲胆经
敲胆经是佳的进补方法
早睡早起
按摩心包经
简化的按摩方法
不生气
保持肠胃的清洁
防止唾液的感染
不吃生的动物性食物
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
第七章
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
心脏病是肥胖的原因
不同体形的肥胖,有不同的原因
肠胃问题是肥胖主要的原因之一
增加身体的能量,是的课
不是减重量,而是减体积
发胖是必要的中间过程
原来就没有肌肉的人,有可能减得太瘦
速成的方法多数是将垃圾脱水
实例
第八章 慢性病的调养
痛风的调养
过敏性鼻炎的保健
婴、幼儿的寒气
失眠的调养
再生障碍性贫血
实例一
实例二
哮喘及长期咳嗽
坐骨神经痛
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出血
骨质增生(骨刺)
疾病原因分析
根治骨质增生的方法
尿毒症
尿毒症患者的养生保健方法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养生保健方法
肿瘤及癌症
第九章 总结
现代医学不像大多数人认知的那么昌明
“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医化”
后记 愿天下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自信
新版手记 它不是灵丹妙药,而是受用一生的养生宝典
作者介绍
吴清忠,台湾人,曾经从事机械自动化等方面的工作,由于自身健康一度出现问题,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因而逐渐淡出职场,专心研究中医养生及相关仪器的开发。2002年完成《人体使用手册》,草稿在网上广泛流传;2005到2006年,《人体使用手册》在台湾和大陆分别出版,成为中国年度畅销图书,中医保健图书出版热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信息碎片化严重,我们习惯于将身体的某个症状孤立地看待,然后去寻找针对这个症状的“特效药”。但作者通过将人体视为一个高度互联的生态系统,有力地驳斥了这种线性的、单一因果的思维定势。每一章都在强调,一个器官的异常往往牵动着整个网络的连锁反应。例如,当你读到内分泌系统与情绪调节的紧密耦合时,你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长时间的失眠会影响你的决策能力,而这并非简单的精神不济。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谦逊和对未知的敬畏,也十分动人。他没有宣称这本书包含了所有答案,而是清晰地指出当前科学的边界在哪里,哪些领域仍需深入探索。这种坦诚使得整本书的可信度倍增。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张详尽的“身体地图”,指引读者去探索那些宏大而又精微的内部世界。对于那些渴望从根本上理解“我为什么会感到疲惫”而不是仅仅想“如何快速提神”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它强烈的“操作手册”气质,但这里的“操作”不是指教你如何进行复杂手术,而是指如何进行日常的、精细的自我调试。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现代人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焦虑,所以他极力想把“我们是谁”这个问题,还原成一个机械的、可以被理解的工程学问题。书中的逻辑推进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系统划分到微观的细胞活动,层层递进,像搭积木一样严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功能失调”时所采取的态度——不指责,只分析原因和后果。比如,在解读肠道菌群和情绪的关系时,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多吃益生菌”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微生物代谢产物如何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这种深度分析让我明白,很多看似是“心理问题”的困扰,根源可能藏在我们的消化道里。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力是这本书的亮点,它横跨了生物化学、营养学乃至环境科学的边界,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健康模型。读完之后,我对那种“快餐式健康建议”的警惕性大大提高了,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质疑和追溯每一个健康主张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评分我通常对科普读物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掉科学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是如此的流畅、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不像在啃教材,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工程师,娓娓道来他如何解构一台复杂的机器。我惊讶地发现,很多过去在教科书里背得半懂不懂的概念,通过作者巧妙的比喻和图示(虽然这里只是文字描述,但能想象到原书的排版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人体适应性机制的描述,让我对生命本身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总以为身体是脆弱的,但书里展现了它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所做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持续不断的“斗争”与“妥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颂。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疾病的个体,而是一个拥有主动权、能够理解和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机组人员”。这对我个人的生活方式调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看待衰老和疾病时,心态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务实。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真的太独特了,它没有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堆砌复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着点幽默感的方式,把我们身体这个“精密仪器”的运作机制给“拆解”开了。我本来以为会读得云里雾里,毕竟生理学听起来就挺枯燥的,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关键的地方插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让我瞬间就能明白那些抽象的生理过程。比如讲到免疫系统时,不是干巴巴地介绍白细胞和抗体的功能,而是将其比喻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时刻保卫着我们的“领土”。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对生物学仅停留在高中知识水平的读者,也能跟得上节奏。尤其是关于睡眠和压力反应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多少次因为不了解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而过度透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最新的科研突破,而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全局观,明白身体的每一个小零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从而学会如何更好地“维护”它。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治病的医学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不生病、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的生存指南,读完后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和掌控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使用手册”式的命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有点过于商业化和功利性。然而,翻开书页后,我的偏见立刻被打破了。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的技术手册的腔调,反而充满了对人体这个“宇宙奇迹”的深深的敬意和好奇心。书中对细节的打磨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对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工作原理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强,但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让这些微观世界的活动变得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对比自身感受——“哦,原来我刚才那种莫名的心慌,可能是这个机制在某个环节出现了轻微的波动。”这种即时的联结感,让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单向灌输,而变成了自我发现的过程。这本书的叙述者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他带着我们穿梭于宏大的器官系统和细小的分子层面之间,确保我们既能把握全局,又不至于迷失在细节的迷宫中。它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以指导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自身健康的主动权和理解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