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御馔 姜述
定价:49.80元
作者:姜波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21271083
字数:255000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道宫廷美食,都具有丰富的前世今生
它们背后所隐藏的
皇宫秘事、深宫礼仪、旧京文化绚烂多彩
听听这些故事,聊聊这些美食
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这本书从开始打造到*后上市历时两年之久,从*初认识姜波老师到*后成书,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的沟通协商,从框架的确定,到书名的选择,再到版式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讨论了几十次,*后才成就了现在这本书。但一切的付出,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初认识姜波老师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地,因为在我心目中,他是出现在电视上的名人,他是蜜供姜第五代传人,他是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小编辑。
***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电视台争相邀请的嘉宾……当这些头衔一一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目瞪口呆了。要不要这么厉害?一个人到底有多少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专业人士的境界?牛人果然是牛人。
但没想到,姜波老师特别容易让人亲近,是一个特别儒雅,也特别有知识的人,每次跟他见面都觉得受益匪浅,能学到不少东西。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宫廷中的饮食习惯有那么多讲究,皇帝太后有那么多怪癖,做一个酸梅汤有那么多说法,京味文化有那么多可学的。他脑袋里的知识似乎永远都挖掘不尽,似乎随时都有说得出的宫廷秘事。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哪些可以做成书,哪些可以在书中呈现,哪些能让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事儿。跟姜波老师即使坐上半天一天的,你都不会觉得枯燥,都不会觉得这是件难熬的事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能将他的所得通过书传授给每个人。
于是乎,《御馔·姜述》诞生了。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我们走的是低调的路子。
选择了**代表性的宫廷美食,将它们的做法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再难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在家做好了,不需要再去后海、南锣鼓巷、什刹海专门去找这些做的比较正宗的门脸寻觅。每道美食前面,还有关于这个食物的有趣传说或者历史来源,充分去了解它、理解它、爱它。在做法后面,还有关于它的诀窍,火大火小、盐多盐少等等都需要掌握,差一时差一分差一秒都做不出*正宗的那个味儿。我们的图片走的不是华丽路线,而是深沉路线,就像一个睿智的人,不需要用花枝招展的外貌去吸引别人的眼光,有韵味就已经可以光彩熠熠了。
好书需要静心去做,精心去打磨。
好书需要慢慢品读,潜心阅读。
坐下来,慢慢体味京味美食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
内容提要
了解一道菜不仅要了解它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它背后隐藏的故事,或者它所蕴含的意义。食,讲究的不仅是味道,也讲究的是文化。了解了一道菜的故事,也就了解了为何这道菜这么受青睐,而宫廷里是*讲究吃食的地方,本选题就以宫廷为背景,讲述每道宫廷菜背后的传说,以此来了解宫廷饮食文化,了解当时的历史,读来令人垂涎,令人回味,令人赞叹。
目录
作者介绍
姜波,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先生之徒 广陵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古琴家·书画家李家安先生入室弟子;中国民俗大家王作楫老先生之徒;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蜜供姜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京剧大师张君秋,梅葆玖,冀韵兰,赵荣琛(赵朴初先生之堂弟),王吟秋等老先生学习国粹京剧艺术。1994年拜刘俊卿老先生为师学习面点制作技术,先后得到郭文彬、康富友、黄子云、康辉、郑连福、张玉贤等多位厨艺大师的指点和提携。他制作的宫廷御点及北京各式小吃具备“选料精、下料狠、火候足、技法多、口味纯、香味浓、色泽美”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趋时应世、精益求精的独特风格。受到了海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曾荣获“首届北京面点、冷拼、食雕烹饪大赛面点组**名”、“北京第四届烹饪大赛”面点等。撰写的《论老北京餐饮管理及风味特点》、《论老北京寿宴堂会》及《论北京61中学烹饪专业模块教学》等文章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曾赴邀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进行表演、讲学,并传授传统的面点制作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至2010年被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相关栏目聘为嘉宾主持,并参与节目的策划工作。自1995年至今,不计薪酬全国讲学,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文摘
序言
终于读完了这本《御馔》,掩卷沉思,心中五味杂陈,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又像是踏入了一段古老而神秘的时空。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食”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菜肴的制作方法,它更像是一本穿越历史的文化画卷,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流、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从遥远的史前时期,先民们如何在荒野中寻觅食物,到宫廷御膳的精致奢华,再到市井小民的家常味道,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祭祀用膳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繁复的礼仪、庄重的仪式,以及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敬畏与祈愿,无不展现出“食”在中华文明中超越生理需求的宗教与文化意义。作者们通过考证大量史料,辅以生动的细节描写,让那些早已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古时祭坛上炊烟袅袅的香气,感受到先民们对天地神灵的虔诚。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毫不枯燥,反倒像是与两位博学的朋友在深夜对饮,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
评分读完《御馔》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中华文明根源的深刻探寻。姜述与姜波两位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吃”这个看似日常的主题,延展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他们没有拘泥于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社会风貌、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读美食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美学与价值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食”与“性”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食”在塑造个体身份和群体认同中的作用。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粗食”,到追求感官享受的“珍馐”,再到升华精神境界的“禅食”,作者们清晰地勾勒出“食”的演变轨迹,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发人深省,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人入胜。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关于“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也对如何更好地“吃”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御馔》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美食,而是深入挖掘“食”背后的故事,探究其与历史、哲学、民俗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食”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情感表达,一种精神寄托。作者们对古代“慎食”观念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古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食”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饮食禁忌、祭祀规矩以及宴饮礼仪的详细介绍,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更多地去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去尊重自然,去关爱他人。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颠覆了对“吃”的认知的书。《御馔》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华饮食文化宝库的大门。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用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吃”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书中对“食”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饮食文化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尤其被书中对“器”与“食”之间关系的阐述所吸引,食器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品味乃至哲学思想的载体。从青铜鼎的威严,到瓷器的温润,再到玉器的雅致,每一个时代的食器都与当时的饮食文化相得益彰。作者们通过对大量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的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饮食生活画面。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刀叉碰击盘碟的清脆声响,闻到烤肉和香料混合的诱人气息,感受到围炉夜话的温馨与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食”的深度探索。
评分《御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探寻“食”与“礼”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深藏的东方智慧。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对食材的罗列和烹饪技法的讲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层面——食物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又如何承载了我们的情感与记忆。我被书中对“食”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所震撼,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代贵族饮食追求,到“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真理,再到“酒肉穿肠过,佛由心中坐”的豁达人生哲学,作者们将这些看似零散的饮食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恢弘的文化网络。书中对历代帝王将相的饮食习惯、宫廷宴饮的规制以及文人墨客的饮食情趣的描写,都极具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读完此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应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