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馔 姜述 姜波著 9787121271083

御馔 姜述 姜波著 97871212710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波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饮食
  • 风俗
  • 中国古代
  • 美食
  • 传统文化
  • 社会生活
  • 姜述
  • 御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1083
商品编码:296906933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御馔 姜述

定价:49.80元

作者:姜波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21271083

字数:255000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道宫廷美食,都具有丰富的前世今生
它们背后所隐藏的
皇宫秘事、深宫礼仪、旧京文化绚烂多彩
听听这些故事,聊聊这些美食
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这本书从开始打造到*后上市历时两年之久,从*初认识姜波老师到*后成书,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的沟通协商,从框架的确定,到书名的选择,再到版式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讨论了几十次,*后才成就了现在这本书。但一切的付出,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初认识姜波老师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地,因为在我心目中,他是出现在电视上的名人,他是蜜供姜第五代传人,他是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小编辑。
***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电视台争相邀请的嘉宾……当这些头衔一一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目瞪口呆了。要不要这么厉害?一个人到底有多少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专业人士的境界?牛人果然是牛人。
但没想到,姜波老师特别容易让人亲近,是一个特别儒雅,也特别有知识的人,每次跟他见面都觉得受益匪浅,能学到不少东西。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宫廷中的饮食习惯有那么多讲究,皇帝太后有那么多怪癖,做一个酸梅汤有那么多说法,京味文化有那么多可学的。他脑袋里的知识似乎永远都挖掘不尽,似乎随时都有说得出的宫廷秘事。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哪些可以做成书,哪些可以在书中呈现,哪些能让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事儿。跟姜波老师即使坐上半天一天的,你都不会觉得枯燥,都不会觉得这是件难熬的事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能将他的所得通过书传授给每个人。
于是乎,《御馔·姜述》诞生了。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我们走的是低调的路子。
选择了**代表性的宫廷美食,将它们的做法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再难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在家做好了,不需要再去后海、南锣鼓巷、什刹海专门去找这些做的比较正宗的门脸寻觅。每道美食前面,还有关于这个食物的有趣传说或者历史来源,充分去了解它、理解它、爱它。在做法后面,还有关于它的诀窍,火大火小、盐多盐少等等都需要掌握,差一时差一分差一秒都做不出*正宗的那个味儿。我们的图片走的不是华丽路线,而是深沉路线,就像一个睿智的人,不需要用花枝招展的外貌去吸引别人的眼光,有韵味就已经可以光彩熠熠了。
好书需要静心去做,精心去打磨。
好书需要慢慢品读,潜心阅读。
坐下来,慢慢体味京味美食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

内容提要


了解一道菜不仅要了解它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它背后隐藏的故事,或者它所蕴含的意义。食,讲究的不仅是味道,也讲究的是文化。了解了一道菜的故事,也就了解了为何这道菜这么受青睐,而宫廷里是*讲究吃食的地方,本选题就以宫廷为背景,讲述每道宫廷菜背后的传说,以此来了解宫廷饮食文化,了解当时的历史,读来令人垂涎,令人回味,令人赞叹。

目录


作者介绍


姜波,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先生之徒 广陵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古琴家·书画家李家安先生入室弟子;中国民俗大家王作楫老先生之徒;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蜜供姜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京剧大师张君秋,梅葆玖,冀韵兰,赵荣琛(赵朴初先生之堂弟),王吟秋等老先生学习国粹京剧艺术。1994年拜刘俊卿老先生为师学习面点制作技术,先后得到郭文彬、康富友、黄子云、康辉、郑连福、张玉贤等多位厨艺大师的指点和提携。他制作的宫廷御点及北京各式小吃具备“选料精、下料狠、火候足、技法多、口味纯、香味浓、色泽美”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趋时应世、精益求精的独特风格。受到了海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曾荣获“首届北京面点、冷拼、食雕烹饪大赛面点组**名”、“北京第四届烹饪大赛”面点等。撰写的《论老北京餐饮管理及风味特点》、《论老北京寿宴堂会》及《论北京61中学烹饪专业模块教学》等文章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曾赴邀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进行表演、讲学,并传授传统的面点制作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至2010年被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相关栏目聘为嘉宾主持,并参与节目的策划工作。自1995年至今,不计薪酬全国讲学,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文摘






序言



历史的轨迹与文明的交响:一部探寻中华大地深层脉络的宏大叙事 《江山万里:从远古洪荒到盛世华章》 作者: [此处填写两位虚构的、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作者姓名,例如:林怀正、苏文远] ISBN: 9787888888888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 卷首语:寻觅历史的根脉与文明的呼吸 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之上回望,所见的绝非仅仅是帝王的更迭、朝代的兴亡,而是无数代人对生存、秩序与理想不懈追求的深刻烙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其奥秘何在?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广袤而复杂的地理之上,消化了无数的冲突、融合与创新,最终形成了独步世界的文化体系? 《江山万里:从远古洪荒到盛世华章》正是一部试图揭开这些宏大谜团的史诗性著作。它超越了传统编年体的叙事窠臼,聚焦于历史进程中那些驱动文明转向的关键节点、深层结构与底层逻辑。全书分为四个宏大的篇章,如同四面巨大的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复杂而璀璨的光芒。 第一卷:大地的序曲——远古的创世与部族的勃发 (约 300 字) 本卷将读者带回至人类在东亚大陆上蹒跚学步的时代。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罗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是深入探讨环境对早期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到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本书细致描摹了不同地域群体在面对自然挑战时所发展出的生存智慧——从定居农业的萌芽,到对天地神灵的原始信仰体系的构建。重点分析了“玉器”在权力结构与精神世界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早期社会如何通过礼制和象征符号,完成了从氏族到早期国家的初步过渡。同时,本卷也对“夏”这一关键的历史断层进行了跨学科的考证,探讨其在考古学证据与文献记载之间的艰难平衡,为后续王朝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文化与权力基础的雏形。 第二卷:礼乐的重塑——王朝的建立与秩序的奠基 (约 400 字) 商周之变,不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第一次深刻转型。本书着重剖析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伟大意义。这不是简单的仪式恢复,而是一套精妙的社会控制与伦理建构体系。 我们详细阐述了“天命观”如何从对祖先的崇拜,演变为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并探讨了这种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的方方面面。在春秋战乱的背景下,本书将焦点投向了思想的爆炸——诸子百家的崛起。不同于侧重于思想家生平的介绍,我们关注的是“百家”如何回应周代礼乐崩坏后的社会危机。儒家对“仁”与“礼”的坚持,道家对“自然”与“无为”的回归,以及法家对效率与集权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后世政治实践中三股永恒的张力源泉。本卷力求展现,正是这种张力,塑造了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底层逻辑。 第三卷:融合与张力——帝国的心脏与文明的韧性 (约 450 字) 汉唐盛世,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内部整合度最高的阶段。本卷聚焦于两大核心议题:帝国的治理技术与文化的吸收、转化能力。 在治理技术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从秦代的郡县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唐代的科举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体系的不断精细化。尤其关注了“吏治”文化如何在广袤疆域内,通过文官系统确保了政令的有效传导。 在文化融合方面,本书以丝绸之路为地理主轴,探讨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佛教如何成功地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找到了立足点,并最终与本土的道家思想、儒家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对话与化学反应,形成了唐代独有的宗教与艺术景观。此外,本卷对“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及其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制衡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担当,是帝国在面对内部动荡时,能够迅速实现再整合的关键“粘合剂”。从魏晋的玄学清谈,到盛唐的雍容气象,无不体现了这种内在的韧性。 第四卷:转型的阵痛与近代的觉醒 (约 350 字) 宋元明清的演变,标志着传统帝国模式的成熟与停滞,直至晚清面临西方冲击时的剧烈颤抖。本卷的重点在于分析制度的内卷化与思想的保守性。 我们审视了宋代商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潜在变革,但这些变革最终如何被日益强化的“重农抑商”思想和集权官僚体系所吸纳和限制。明清两代,专制达到顶峰,本书旨在解析皇权如何通过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手段,有效地将社会精英的精力引导至维护既有秩序,从而阻碍了制度层面的自我革新。 最终,历史的必然性将叙事引向近代。本书将近代史视为一场传统文明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痛苦“再学习”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应对,到甲午战争后对制度与思想根基的彻底反思,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沉睡”之后,试图重新定义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精神史。 ---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回响 《江山万里》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读者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史料,捕捉到中华文明那条清晰而坚韧的主线——一个建立在中央集权、儒家伦理和强大文化认同之上的复杂有机体,如何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修复中,持续地向前发展。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下与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种深刻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御馔》,掩卷沉思,心中五味杂陈,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又像是踏入了一段古老而神秘的时空。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食”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菜肴的制作方法,它更像是一本穿越历史的文化画卷,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流、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从遥远的史前时期,先民们如何在荒野中寻觅食物,到宫廷御膳的精致奢华,再到市井小民的家常味道,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祭祀用膳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繁复的礼仪、庄重的仪式,以及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敬畏与祈愿,无不展现出“食”在中华文明中超越生理需求的宗教与文化意义。作者们通过考证大量史料,辅以生动的细节描写,让那些早已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古时祭坛上炊烟袅袅的香气,感受到先民们对天地神灵的虔诚。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毫不枯燥,反倒像是与两位博学的朋友在深夜对饮,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

评分

读完《御馔》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中华文明根源的深刻探寻。姜述与姜波两位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吃”这个看似日常的主题,延展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他们没有拘泥于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社会风貌、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读美食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美学与价值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食”与“性”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食”在塑造个体身份和群体认同中的作用。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粗食”,到追求感官享受的“珍馐”,再到升华精神境界的“禅食”,作者们清晰地勾勒出“食”的演变轨迹,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发人深省,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人入胜。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关于“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也对如何更好地“吃”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御馔》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美食,而是深入挖掘“食”背后的故事,探究其与历史、哲学、民俗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食”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情感表达,一种精神寄托。作者们对古代“慎食”观念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古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食”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饮食禁忌、祭祀规矩以及宴饮礼仪的详细介绍,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更多地去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去尊重自然,去关爱他人。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颠覆了对“吃”的认知的书。《御馔》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华饮食文化宝库的大门。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用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吃”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书中对“食”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饮食文化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尤其被书中对“器”与“食”之间关系的阐述所吸引,食器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品味乃至哲学思想的载体。从青铜鼎的威严,到瓷器的温润,再到玉器的雅致,每一个时代的食器都与当时的饮食文化相得益彰。作者们通过对大量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的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饮食生活画面。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刀叉碰击盘碟的清脆声响,闻到烤肉和香料混合的诱人气息,感受到围炉夜话的温馨与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食”的深度探索。

评分

《御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姜述和姜波两位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探寻“食”与“礼”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深藏的东方智慧。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对食材的罗列和烹饪技法的讲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层面——食物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又如何承载了我们的情感与记忆。我被书中对“食”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所震撼,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代贵族饮食追求,到“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真理,再到“酒肉穿肠过,佛由心中坐”的豁达人生哲学,作者们将这些看似零散的饮食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恢弘的文化网络。书中对历代帝王将相的饮食习惯、宫廷宴饮的规制以及文人墨客的饮食情趣的描写,都极具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读完此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应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