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定价:68.80元
售价:48.2元,便宜20.6元,折扣70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场地。
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
茶具是历为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
茶具是根据人们饮茶需求的明确才出现的,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生长。
初章
千钧换来一瓢饮
偷换流年 / 2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2. 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茶具的书,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介绍当下最流行的茶具品牌,或者教你如何搭配茶与器。相反,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茶具之旅。书中从最原始的陶器开始讲起,一路讲到精美的瓷器,再到变化多端的紫砂,以及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冷门茶器。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陈述历史事实,而是用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它讲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对茶器选用的讲究,如何从“越窑青,龙窑火,三碗不过冈”这样的民间谚语中,窥见古人对茶具的严苛要求。又如,它描绘了清代文人雅士如何在家中布置一间茶室,选用的茶具又是如何体现主人的品味与情操。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对茶具风格的影响,比如江南的温婉细腻,与北方的粗犷豪放,在茶具的造型和质地上都有鲜明的体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将他对茶具的热爱和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茶具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5.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茶具的书,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书中关于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平衡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崇那些造型繁复、价格昂贵的茶具,而是强调了“适合”的重要性。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分别适合使用什么样的茶具。例如,对于娇嫩的绿茶,透明的玻璃杯或浅色的瓷碗,能够更好地展现其清澈的汤色和叶片的舒展;而对于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紫砂壶则能更好地激发其醇厚的香气。书中还探讨了茶具的“触感”与“温度”,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个温润厚实的陶碗,能带来温暖的慰藉;在炎热的夏天,一个轻巧玲珑的瓷杯,则能带来一丝清凉。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将茶具的“声音”也纳入了探讨范围,比如注水时,水流撞击茶壶所发出的悦耳声响,以及品茗时,杯盏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都构成了品茶体验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茶具,应该是功能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能够提升品饮的愉悦感,也能让整个过程更具仪式感。
评分1.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茶具茶器的书,虽然书名我有点记不清了,但里面的内容确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没有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仅仅罗列各种茶器的图片和名称,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一类茶具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宋代点茶法所使用的盏、筅,以及明清时期工夫茶兴起后,紫砂壶、盖碗等茶具的精妙设计和制作工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不仅讲解了茶具的物质属性,如陶瓷的釉色、紫砂的颗粒感,还描绘了它们如何与茶叶的香气、汤色以及品饮者的心情相互呼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茶道美学的故事,比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如何通过一个粗陶茶碗来呈现。这种将器物之美与文化意境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仿佛与古人一起在品味一杯茶。而且,作者在描述时,用了大量的感官细节,比如“温润如玉的手感”、“沉静内敛的釉色”、“在光线下折射出细腻的光泽”,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恨不得立刻拿起身边的茶具,感受一番。这本书让我明白,茶具不仅仅是盛放茶的容器,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4. 在阅读一本关于茶具的书籍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关于茶具制作工艺的深度解析。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从选材、塑形,到烧制、上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紫砂壶的篇章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泥料的特性,如红泥、紫泥、绿泥,以及它们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它还描述了手工制壶的精湛技艺,比如“拍身筒”、“截筒”、“打泥片”等传统工艺,以及如何通过“明接”、“暗接”等手法,将壶的各个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在烈日下,或者在寒冷的窑前,一丝不苟地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那种匠人精神,通过文字跃然纸上。书中也提到了瓷器茶具的釉色之美,如何通过不同的窑烧技术,创造出如“雨过天青”般的汝窑,或是“黑如漆、亮如镜”的建盏。这些内容让我对茶具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仅是它的功能性,更是它背后凝聚的无数心血和智慧。
评分3. 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茶具。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工具书,告诉你各种茶具的优缺点,或者哪个品牌的性价比最高。而是更侧重于茶具与人的互动,以及茶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器以载道”的论述。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古人是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茶具来表达某种情怀,比如在寒冷的冬日,选择一把厚重的紫砂壶,不仅能更好地保温,更能带来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又或者,在夏日品茗时,选用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以及清澈的茶汤,增添一份清凉的意趣。书中还探讨了茶具的“生命力”,即如何通过日常的使用,让茶具在时间的沉淀中,焕发出独特的光泽和韵味。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用”茶具,更是关于如何“养”茶具,如何与茶具建立一种情感的连接。这种对茶具的“人情味”的挖掘,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温度,也让我对自己的茶具收藏有了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