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覓食香港
:26.80元
售價:18.2元,便宜8.6元,摺扣67
作者:曉莫
齣版社:廣東南方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9106837
字數:
頁碼:1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自稱為“吃貨”的曉莫,10餘年間不停往返於深圳和香港之間,她為什麼這麼愛香港?因為香港是她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美食天堂”。她“難拒絕高卡路裏、高脂肪、高糖份,不計成本、不吝犧牲身材”,隻為常遍香港美食,把“吃貨精神”貫穿到底,難怪香港饕客歐陽應霽、紀曉華也要詫異她對香港飲食的瞭解。“跟著曉莫吃香港,就對瞭!”
朋友曉莫齣書,簡介裏說到自己的三圍:“90、74、94cm的三圍跟尋吃覓食的生活方式關係密切,難拒絕高卡路裏、高脂肪、高糖份,不計成本、不吝犧牲身材。”
現在不是生活睏難時期,曉莫還要“尋吃覓食”,吃貨的本色昭然若揭。吃貨,雅的叫法是“美食傢”,不過,我覺得武漢人的“好吃佬”更準確傳神。孔子說:“知之不如好之”,又說:“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就是要情不自禁,心心念念都在這件事上,除此無大事,如此,纔能算得上是好。
一個好吃佬住在靠近香港的地方,有比這更幸福的嗎?沒有瞭。或者說,如果就在香港呢?可能反而麻木不仁。所以,住在離它近的地方,有些距離,也不錯,多瞭尋覓的樂處,尋覓的前提是陌生,得到不容易,必欲先朝思暮想一番然後費力氣得之而後快。尋覓的快樂可能有時比真的吃到還要來得大——偷著瞭不如偷不著——當然,這句話曉莫必定不贊同。
香港是好吃佬的樂園,原因有二,一是這個城市強烈的世俗之愛一直沒有怎麼受到譬如說政治之類的打擾,就像它一直悶聲發大財一樣,它也一直悶聲過日子。曉莫說:“香港的確不是天堂,它隻是個美食天堂。”有篇寓言小說寫一隻海鷗把飛翔的盡善盡美當作是自己的天堂,香港人就把食物之類做得盡可能的好吃看作是自己的天堂。
二是香港的雜。雜也是豐富。以中國而論,沒有什麼城市比香港更雜瞭,它什麼元素都來,都接納,都有,和而不同。本來,中國的食物特點就是不厭其多與雜,把什麼都調和到一起的功夫世界。香港把這個雜多的特色發揮到更好瞭。
據說約十年前,曉莫就戀上瞭香港的食物,一直到現在。有一次跟著曉莫去香港覓食,我們被她領著走街串巷,在一些拐彎抹角的旮旯空地裏找到好吃的,還聽她講各傢各戶的故事,比食物更多的八卦,離不開食又不能僅限於食。比如在港島有傢賣龜苓膏的老店,似乎是1904年開業的,而龜苓膏據說初是帝王傢用來消炎治療性病的……惜乎我對吃食一事大抵是“我來過,我吃過,我忘瞭”,除非是文字,雖不能說過目不忘,但到底要記得長久一些。其實曉莫也是這樣的有心人,但凡她吃過,覺得好,也會形諸文字,這麼多年下來,終於有結集,於是有瞭《覓食香港》。
這樣的書值得有一本,去香港時可以按圖索驥。不去的時候,隨便翻翻,美食的秘辛是飯桌上受歡迎的談資。
香港作為開埠百多年的自由貿易港,觀察它的美食特色和研判背後的發展曆程,幾乎就是一部另類的城市發展曆史。琢磨香港各色美食的來龍去脈,也可以發現這座集閤瞭各色人種、文化和美食趣味的國際化城市的多彩一麵。
好吃、會吃的香港人,在這樣的美食環境滋養下,變得更“牙尖嘴利”,而愈發推動著城市美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美食,竟也成為城市中可以大說特說,深挖細究的一種文化特質。這本書,就是希望藉故事、藉一個“內地人”對香港的“尋吃覓食”,展示那些美食,說些美食背後的故事。
中環
2超愛茶餐廳
11 糾結愛上“蛇王芬”
14 餅餅泰昌店店紅
18 分子料理,對食材的禮贊
23 蘭芳園:奶茶故事從這裏開始
28 米其林三星照耀池記雲吞
30 繁華都市裏的寂寥晚餐
34 九記牛腩非常牛
39 蓮香樓的淡定早茶
44 咖啡館,女人心靈小憩地
油塵旺
52 百年大計:Jimmy's Kitchen
57 好吧,我拜倒在蠔裙邊下
62 太平館西餐廳:我來自廣州
67 抓住吃貨味蕾的PHO
71 “意大利喏”
75 牛肉贊歌
79 港式快餐打橫看
85 美都餐室——帶你穿越半世紀
88 搖身一變,靚豬扒!
91 一份淨魚蛋
94 北京餃子在香港
98 排隊吃點心?
103 旺角愛情小調
灣仔
110 太興與“芬蒂”
115 無腸公子的煉獄生涯
120 喜喜,駱剋道的救命茶餐廳
123 小籠湯包的秘密
127 龜苓膏,不治性病治心病
130 鳳廚棲香港,北角撞“纔神”
136 北角的阿鴻究竟是不是帥哥一枚?
明星飯堂
144 明星開店,招牌好使嗎?
149 明星追捧,無分貴賤
152 鴻星海鮮酒傢——味道纔是王道!
155 華星冰室——陳奕迅摯愛
158 喜記避風塘辣蟹——明星消夜地
162 新記餐廳——全港簡陋VIP區
165 其他明星飯堂
街邊小吃
168 北角雞蛋仔在九龍
170 地鐵茶葉蛋,重在解饞啊!
172 買三塊錶,不如吃一份煎釀三寶
175 6號碼頭魚蛋香
177 許留山甜品:許我留一手
181 後記
曉莫:媒體人,港澳自由行達人。
於《南方都市報》(深圳)任職采編10餘年。期間,為國內不少雜誌特約撰稿,並曾於《上海一周》、《新京報》、《深圳商報》、《深圳晚報》開設時尚、美食專欄。
90、74、94的三圍跟尋吃覓食的生活方式關係密切,難拒絕高卡路裏、高脂肪、高糖份,不計成本,不吝犧牲身材。
往來多吃貨,談笑盡關食。
是個貪心的人,不想漏掉生活的任何細節。
1.不知道為什麼,人生次到香港,次走進茶餐廳這種地方,就猛烈地分泌瞭胺多酚,産生瞭強大的一見鍾情,並迄今數年熱愛之情不減,有時遇到很難吃的茶餐廳,也非常大度寬容地:“下一次一定不會這麼不好運的。”
有時候仔細想想,這纔是真愛情啊。
若這份如此包容大度的情感是對著任何一個人類,想必再怎樣的一對怨偶佳人兒,也必修得正果吖!
後來在朋友的提醒下,我也點算瞭自己熱愛茶餐廳的緣由,也可以追溯或找到一些根源。
2.菠蘿油又是菠蘿包的升級版吃法,不曉得齣處,吃起來建議仍舊沿用吃貨法則,不理過去未來,隻在當下享受。
據說有陣子菠蘿油被評為“香港十大不良零食”之一,蓋因菠蘿包本來已經用上不少“重口味”原材料製作瞭,還要在中間夾上一大片厚厚的黃油,當然為健康飲食者所不齒。作為反方辯手,我有理由推測齣,評選“十大不良”的人們跟僞道學傢們過從甚密;又或者,我還可以更加心懷不軌地認定,這評選也許是人們想推廣菠蘿油等“不良食物”的另一種反炒作法,讓不知、不愛的人,也邊嘗邊罵,以再三確定“罵得真有道理啊,你看你看,真的是很不健康的吃法啊!”然後氣哼哼地乾掉一整個,罷瞭還要來杯絲襪奶茶調和乾燥的口感,將罪過都歸之於人類追求食物口感的惡趣味上。
嗬嗬,好吃的東西,實在都是太邪惡啦!
翠華的菠蘿油一樣用上現今流行的“冰鎮”吃法。所謂冰鎮,無非是將一塊齊整整的黃油切片,放在幾塊碎冰上齣場。冰暫時保持著黃油的形狀,吃貨自己親自拎起來,夾進切好的菠蘿包中間,似露非露些端倪,重要的是要張大嘴,一口咬下酥脆的皮、彈性十足的包和仍在適咬硬度的黃油,讓黃油在口腔的溫度下與菠蘿包混閤一團,在嘴裏江湖大戰。吃的人必須微閉雙眼,仔細品味口腔裏的故事,然後自然不自然地發齣“唔唔唔”的含糊不清的感嘆聲。
人類享受的高境界,也不過就是“唔唔唔”瞭吧!
3.蛋撻據說來源於英國,當然當初也不是眼下這個樣子。在愛吃之餘,對食物的掌故和人物八卦略有所知,會讓你陡然變得可愛起來,贏得人群的關注指數也會上升。對於掌故和八卦,我似乎更愛後者。比如安德魯和瑪嘉烈分手,潸然賣掉配方那件事,就比瞭解蛋撻製作過程本身好玩得多。不過主次要先心中有數,不然全然變成一個八卦愛好者,年頭久瞭隻會被人叫做“八婆”。
關於泰昌蛋撻大的八卦,當然是它曾經吸引到一個紅鼻子的英國佬的喜愛——香港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彭定康愛泰昌世人皆知,在任期間經常叫人外賣迴來給他吃,即使是離任數年後再迴香港,居然也舊情難忘地去到中環的泰昌餅傢買蛋撻吃,真心癡情吃貨啊!這消息當時還上瞭香港各大報紙的頭條,泰昌的老闆估計那段時間做夢都在偷笑,這得省下多少廣告費啊。對一個飲食類企業來說,省瞭,就等於賺瞭。
4.然,為內地人知道的,一定是關於“絲襪奶茶”的傳說,而這傳說的來源有些蹊蹺。對這一說法有兩解:一是用來形容奶茶的香滑口感,據說跟絲襪一樣,綿密滑溜,所以叫“絲襪奶茶”;另一種說法更誇張,曰是為瞭使奶茶更香滑,幾種混閤起來的紅茶,需用網紋密實的絲襪來進行過濾,這樣過濾齣來的茶纔夠勻夠滑口……
蘭芳園以獨創的“絲襪奶茶”聞名,用不同品種質地的紅茶混閤勾兌,以“絲襪”隔渣,衝齣的奶茶,茶味和奶味清晰可分,口感香滑,舌尖舌根感受相同,喝完後口內不會發酸。前文說瞭,用上“絲襪”這種工具,乃因它孔細而均勻,用來隔茶渣好,但顯然老闆還有彆的妙招,想必選茶和加工工序中,另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問過蘭芳園的老闆娘,她笑著說:“哎呀,盡管喝就好啦,呢地嘢,唔講得嘎(這些事,不能說哦)!”
喲,碰上商業機密瞭。
實際上,奶茶是否滑口,的確跟過濾有關係,但我所參觀過的所有後廚(有時甚至不必後廚,他們就在櫃颱裏頭濾茶),都沒有見過用絲襪的,多數都是用一隻不知道多少織數的棉布袋過濾而已。
……
中環
2超愛茶餐廳
11 糾結愛上“蛇王芬”
14 餅餅泰昌店店紅
18 分子料理,對食材的禮贊
23 蘭芳園:奶茶故事從這裏開始
28 米其林三星照耀池記雲吞
30 繁華都市裏的寂寥晚餐
34 九記牛腩非常牛
39 蓮香樓的淡定早茶
44 咖啡館,女人心靈小憩地
油塵旺
52 百年大計:Jimmy's Kitchen
57 好吧,我拜倒在蠔裙邊下
62 太平館西餐廳:我來自廣州
67 抓住吃貨味蕾的PHO
71 “意大利喏”
75 牛肉贊歌
79 港式快餐打橫看
85 美都餐室——帶你穿越半世紀
88 搖身一變,靚豬扒!
91 一份淨魚蛋
94 北京餃子在香港
98 排隊吃點心?
103 旺角愛情小調
灣仔
110 太興與“芬蒂”
115 無腸公子的煉獄生涯
120 喜喜,駱剋道的救命茶餐廳
123 小籠湯包的秘密
127 龜苓膏,不治性病治心病
130 鳳廚棲香港,北角撞“纔神”
136 北角的阿鴻究竟是不是帥哥一枚?
明星飯堂
144 明星開店,招牌好使嗎?
149 明星追捧,無分貴賤
152 鴻星海鮮酒傢——味道纔是王道!
155 華星冰室——陳奕迅摯愛
158 喜記避風塘辣蟹——明星消夜地
162 新記餐廳——全港簡陋VIP區
165 其他明星飯堂
街邊小吃
168 北角雞蛋仔在九龍
170 地鐵茶葉蛋,重在解饞啊!
172 買三塊錶,不如吃一份煎釀三寶
175 6號碼頭魚蛋香
177 許留山甜品:許我留一手
181 後記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覓食香港》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為它隻是又一本尋常的美食指南。但當我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錯瞭,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用最樸實無華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講述香港這座城市的靈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不是按照菜係或者地理位置來劃分,而是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娓娓道來。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艇仔粥”的描寫所吸引。作者沒有直接給齣食譜,而是先描述瞭在狹小的船上,一傢人如何用有限的食材,變幻齣美味的艇仔粥。那種在睏境中依然能創造齣美好滋味的精神,讓我深深動容。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香港美食的韌性和生命力,它不僅僅是精緻的擺盤和昂貴的食材,更是那些藏匿在民間,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味道。它教會瞭我,真正的美食,往往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堅持。
評分這本書簡直太棒瞭,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我的閱讀體驗!《覓食香港》就像一本通往香港街頭巷尾美食寶藏的鑰匙,讓我這個對香港美食一直充滿好奇的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和誘人香氣的城市。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不僅僅是食譜,更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勾勒齣香港的市井生活。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感情,她不僅僅在介紹菜肴,更是在講述每一道美食背後的故事,那些代代相傳的烹飪技巧,那些藏匿在尋常巷陌中的小店,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攤主,都躍然紙上,讓我仿佛能聽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聞到蔥油餅的香氣,感受到茶餐廳裏熱情的招呼。 從早茶的點心到街頭的小吃,再到精緻的粵式菜肴,這本書幾乎涵蓋瞭我想象中所有關於香港美食的一切。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食譜大全,而是更像一本美食遊記,帶著你一步步探索香港的美食脈絡。我尤其喜歡書裏對食材選擇的講解,那種對新鮮度和品質的執著,讓我對香港人對食物的態度有瞭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傢常菜,在作者的描述下,卻充滿瞭靈魂和生命力。讀著讀著,我甚至已經開始在腦海中構思自己的香港美食之旅,計劃著要去哪些地方,品嘗哪些經典的味道。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美食愛好者,我不得不說,《覓食香港》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讓我驚喜的一本。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部關於香港美食文化的百科全書,一本充滿溫情的美食故事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她用詩意的筆觸,將香港的街頭巷尾、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美食瑰寶,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喜歡她對食材的精挑細選,對烹飪技法的細緻描述,更喜歡她對每一道菜背後故事的挖掘。 書中關於“魚蛋”的描述,讓我對這個看似普通的小吃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花瞭很大的篇幅去介紹不同攤位的魚蛋是如何製作的,口感有什麼區彆,以及它們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驚嘆於作者的專業和熱情。我仿佛能聞到那股誘人的香氣,感受到那份Q彈的口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觸動,是文化傳承的見證。
評分我原本以為自己對香港的美食已經有所瞭解,但《覓食香港》這本書的齣現,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個隱藏的寶藏地圖,指引我深入香港的肌理,去發現那些被時間和故事沉澱下來的味道。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她不僅僅是在介紹菜肴,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變遷,一群人的生活。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菠蘿油”的章節,她不僅僅講瞭怎麼做,更講瞭為什麼菠蘿油如此受歡迎,它承載瞭多少香港人的童年迴憶和下午茶時光。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食物時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她不是冷冰冰地陳述食材和步驟,而是充滿瞭對食物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讀著她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香港人那種務實而又追求生活品質的態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美食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曆史的紐帶。我迫不及待地想按照書中的指引,去香港親自品嘗那些讓我心馳神往的味道。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真的徹底改變瞭我對“吃”的看法。在讀《覓食香港》之前,我一直以為香港的美食就是那些 TVB 劇裏經常齣現的燒鵝、叉燒,或者是一些很網紅的甜品店。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帶我走進瞭一個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的美食世界。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描繪都相當到位,比如在介紹一碗牛腩麵時,她會細緻地描述牛腩的部位、燉煮的時間、湯底的熬製過程,甚至連麵條的勁道都有講究。我仿佛能親眼看到一碗完美的牛腩麵是如何誕生的,那種用心和傳承,真的讓人感動。 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它還深刻地反映瞭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食物是文化的載體,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從一盅兩件的早茶文化,到街頭巷尾的魚蛋、雞蛋仔,再到那些承載著一代人迴憶的茶餐廳,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香港的曆史、風情和生活方式。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而是在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覺和文化之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香港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觸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