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免疫——本草养生美食丛书
定价:18.00元
作者:王其胜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2000601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李宝华;
中国药膳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文彦;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研室主任高忠英教授;
营养学家、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李淑媛;
营养药膳大师焦明耀;
联合推荐。
众多专家联手推荐的养生美食图书,集防病与美食于一书,
让您拥有健康身体,尽情享受美味诱惑。
内容提要
由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李宝华、中国药膳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文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研室主任高忠英教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李淑媛、营养药膳大师焦明耀联合推荐,集防病与美食于一书。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尽情享受美味。这套菜谱书共六本,分“降脂”、“降糖”、“降压”、“滋补”、“”、“免疫”六类。
丛书利用饮食疗疾的方法,针对不用疾病对症下菜,为不同疾病患者和潜在患者提供了50道既美味又养生的菜品,使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每道菜品均配有原料、调料、做法、功效和营养分析,让读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同时,每道菜都配有精美的成品图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
目录
引语
茯苓丹参煲甲鱼
归参山药猪腰
术芪香菇炖肉
枸杞菠萝鸡片
参芪花枝
麦冬蒸京白
首乌肝片
何枣猪手煲
五味炖乳鸽
虫草清炖鸡
地黄扒鸭掌
参汁扒鸭脯
莼菜银鱼羹
话梅山药
百合苤蓝
彩椒魔芋
什锦芦荟羹
凉瓜炖猪手
口蘑烧牛肉
白雪兰花参
蕨菜炒鸡蛋
杜仲淫羊炖水鸭
人参大枣粥
五味冰枣雪耳
黄精炖猪尾
香滑芦荟
蕨菜炒鳝丝
浓汁猴头
松香金银粒
百合滑香菇
魔芋鲜虾
锦绣小炒参
金针黄花炖鱼头
色拉圣女果
红参胡桃粥
黄芪鲜菇炖黄鳝
芪参炖竹丝鸡
参鹿炖巴西龟
虫草炖鹿肉
黄芪灵芝煲瘦肉
当归黄芪鸡
沙参炖裙边
川贝丹参翅
归芪金钱鳗
双色卷心菜
杞子参汁扒茭瓜
何首乌香麻兔
当归黄芪烩羊羹
神仙健身粥
五味双参炖鲫鱼
作者介绍
王其胜,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主修饭店管理经营,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玖大厦行政总厨、技术总监,烹饪技师、北京烹饪大师、中央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协会理事,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中国药膳研究会烹饪专业委员、中国药膳师、首都保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感,更像是邻家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在娓娓道来。作者在讲解复杂的药理概念时,总是善于使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在介绍某一味药材时,作者可能会穿插讲述一段关于这味药材的民间传说,或者分享一段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有趣小故事,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冰冷的养生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性,让读者在学习食材功效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愉悦的心情。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将养生视为一项任务,而更像是探索传统智慧的乐趣所在,这才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养生食谱合集,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在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逻辑上展现了惊人的系统性。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某物配某物有益健康”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食材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归经、性味和功效,并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烹饪的步骤之中。例如,书中对不同季节对应适宜的药食同源食材的介绍,以及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差异调整药膳的配比,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不仅仅是菜谱,更像是一部将深奥的养生哲学转化为厨房实践的实用指南。我尝试着依据书中的指导制作了几道汤羹,无论是味道的层次感还是食后的身体感受,都比我以往随意烹饪的要好得多,真正体会到了“药食同源”的精髓所在。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厨房新手,对火候的把控和复杂的烹饪步骤常常感到手足无措。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操作细节的极致细化。它不像有些食谱那样,只写一个模糊的“煮至入味”,而是会精确地指出,“小火慢炖四十分钟,待汤色转为乳白状后,转大火收汁三分钟,此时用勺背轻触汤面,可见油花浮动为宜”。这种精确到位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书中对于食材预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从清洗、浸泡到切配的形状和大小,都有清晰的图文说明,确保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零失误地完成一道看似复杂的养生佳肴。这种对实用性的执着,体现了作者真正站在普通家庭厨房使用者的角度去构建内容,让人倍感贴心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完全不像那种廉价的平装书能比拟的。主色调是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古典又雅致,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插图部分也处理得极为用心,那些描绘草药和食材的工笔画,细腻精致,色彩典雅,不仅是食谱的辅助说明,更像是一套微型的艺术品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装订工艺也非常扎实,书脊的处理平整有力,预示着它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喜欢将书籍视为收藏品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对外在品质的坚持,就值回票价了。它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精致生活的尊重,让人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出版方满满的诚意。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研究传统文化符号的爱好者,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文化背景挖掘上的深度。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吃什么”,而是延伸探讨了“为什么吃”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意涵。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宫廷膳食、民间节气饮食习俗的考据和描述,这些补充材料极大地丰富了食谱背后的文化土壤。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令粥品的介绍,作者会追溯到古代某位医家或文人的相关记载,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单调的烹饪指导,升华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对于那些不仅想吃得健康,更想了解食物背后深层文化意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它让每一口食物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