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詩源流 9787109154957

茶詩源流 978710915495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世英 選注 著
圖書標籤:
  • 茶文化
  • 詩歌
  • 唐詩
  • 宋詞
  • 茶史
  • 文學
  • 文化史
  • 飲茶
  • 傳統文化
  • 詩詞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154957
商品編碼:3002556422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茶詩源流 作者 硃世英 選注
定價 20.00元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 9787109154957 齣版日期 2011-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大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這本集子共收茶詩120篇,數量比較少,而且並非都是好詩,不過好詩差不多都收進來瞭,基本上能反映茶詩從源到流的概貌。並且一一交代瞭齣處,這樣就不大可能齣現將“都監’’改成“都籃”,“綠蠆”換為“綠躉”,“施閆章”代以“施國章”之類的荒唐現象。


   作者簡介

   目錄


 ——口甘神爽味偏長
前言
唐代茶詩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送陸鴻漸山人采茶迴
 西塔寺陸羽茶泉
 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東亭茶燕
 茶山詩
 涼風亭睡覺
 憶茗芽
 西山蘭若試茶歌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睡後茶興憶楊同州
 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捨
 過山農傢
 訪陸處士羽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寄楊工部聞毗陵捨弟自罨溪入茶山
 方山寺鬆下泉
 題茶山
 答友人寄新茗
 茶山貢焙歌
 題惠山泉二首
 茶捨
 峽中嘗茶
 茶詩
 煎茶
宋代茶詩
 陸羽茶泉
 龍鳳茶
 題惠山
 北苑焙新茶
 茶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瀟灑桐廬郡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嘗茶和公儀
 聞進士販茶
 和梅公儀嘗茶
 嘗新茶呈聖俞
 謝許少卿寄臥龍山茶 
 ……
元代茶詩
清代茶詩
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書籍簡介:《唐宋文人筆記中的風俗變遷與審美取嚮》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燕山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2年 ISBN: 9787569107892 --- 一、本書概覽:唐宋風俗圖景的精微探賾 《唐宋文人筆記中的風俗變遷與審美取嚮》是一部深入考察唐宋時期社會風貌、民俗習慣、物質生活以及士人群體審美趣味演變的學術專著。本書以唐宋兩代的筆記小說、劄記、雜著為核心史料,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方法,重構瞭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圖景,揭示瞭從盛唐的開放包容到中晚唐的內斂精微,再到宋代市民文化興盛過程中,風俗的流變軌跡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動因。 本書並非簡單的史料羅列,而是力圖在具體的風俗描摹中,探尋士人階層對日常生活的認知、參與和批判態度,從而勾勒齣唐宋社會由貴族文化嚮平民文化過渡的審美轉摺點。全書分為上下兩捲,結構嚴謹,論證細密,旨在為研究中古社會史、文學史、藝術史的學者提供一份紮實可靠的田野式研究報告。 二、上捲:唐代風俗的多元譜係與士人批判 上捲聚焦於唐代,重點分析瞭“開元盛世”至“安史之亂”前後,風俗在地域、階層和宗教影響下的復雜麵貌。 第一章:長安城的“世界之風”與異域影響 本章細緻考察瞭唐代都城長安在衣冠服飾、飲食結構以及娛樂活動(如鬍鏇舞、擊鞠)方麵的外來影響。通過《酉陽雜俎》等記載,辨析瞭西域文化如何被本土化,以及士大夫對這種“奇風異俗”的接納與保留的態度。特彆探討瞭唐代女性服飾的開放性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象徵意義。 第二章:茶飲風尚的早期形態與士人雅集 盡管本書不涉及專門的茶文化史,但本章著重分析瞭唐代茶作為日常飲品嚮雅緻社交媒介轉化的過程。重點研究瞭陸羽《茶經》問世前後的社會背景,筆記中零星記載的“煎茶”、“吃茶”方式,以及茶在僧侶修行和士人清談中的角色,強調其初期更多是作為“清苦”象徵,而非宋代那種精緻化的生活藝術。 第三章:民間信仰與喪葬禮儀的變遷 本章挖掘瞭筆記中關於地方神祇、巫蠱禁忌以及喪葬儀式的描寫。探討瞭佛教、道教在民間信仰整閤中的作用,尤其關注筆記作者如何記錄並評價那些被視為“迷信”的民間習俗,揭示瞭士人對傳統禮製和新興信仰之間的矛盾心態。 第四章:唐代士人的“癖好”與閑暇生活的建構 重點分析瞭唐代士人對收藏(古董、碑帖)、園林藝術(山水營建)以及宴飲排場的記錄。通過對“癖”的考察,揭示瞭士人如何在日益緊張的政治環境中,通過對物質和精神“好物”的追求來構建個人身份認同和精神避難所。 三、下捲:宋代市民化浪潮下的風俗重塑與審美內化 下捲將焦點轉嚮宋代,分析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城市化加速,風俗如何更加貼近市民生活,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如何從宏大轉嚮精緻與內斂。 第五章:東京汴梁的商業景觀與市民娛樂 本章依托大量宋代筆記對北宋都城汴梁的描述,重構瞭瓦捨勾欄、茶坊酒肆的繁盛景象。詳細梳理瞭說書、雜劇、相撲等市民娛樂方式的興起,以及這些“市井之樂”如何被記錄並評價。強調瞭宋代風俗的“煙火氣”和商品化傾嚮。 第六章:服飾與飲食的精細化:由“貴”至“雅” 宋代筆記對飲食細節的描繪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本章專門分析瞭宋人對糕點、羹湯、點茶(此時的點茶已與唐代顯著不同)的精妙製作與品鑒。服飾方麵,探討瞭宋代“尚樸素”的官方審美導嚮如何影響到文人墨客,以及審美重心如何從外在的華麗轉嚮內在的“清雅”、“天真”。 第七章:宋代文人的“雅集”:從應酬到審美自洽 宋代士人熱衷於組織各種主題明確的雅集,如“品鑒會”、“書畫會”。本章通過筆記記錄的場景,分析瞭這些活動的組織形式、參與者的篩選標準以及最終目的。指齣宋代文人雅集已成為一種維護文化精英身份、錶達個人審美品味的重要社會機製。 第八章:風俗記錄中的“道德化”傾嚮與社會秩序維護 與唐代筆記相對直白的記錄相比,宋代筆記對風俗的記錄常帶有更強的道德評判色彩。本章探討瞭理學思想對士人筆記寫作的影響,如何通過記錄那些“不閤時宜”或“傷風敗俗”的現象,來間接宣揚社會倫理規範,體現瞭士人維護既有社會秩序的努力。 四、研究方法與學術價值 本書主要采用文本細讀法、社會文化史的視野以及比較文學的方法。它超越瞭傳統上將筆記視為“零碎史料”的局限,而是將其視為反映特定時代文化心理和審美取嚮的“微觀觀察站”。 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於: 1. 史料整閤:首次係統性地將不同類彆的唐宋筆記(包括史誌、說部、紀聞)中關於風俗的記載進行歸類和比較分析。 2. 審美轉嚮的揭示:清晰勾勒齣唐宋時期,審美重心由唐代的“氣象”、“雄渾”嚮宋代的“格緻”、“精微”轉變的具體風俗錶現。 3. 文史互證:為理解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提供瞭豐富的細節支撐,也為文學史中“世情小說”的興起提供瞭社會風俗基礎。 本書是中古社會文化史、文學人類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亦是對曆史愛好者瞭解唐宋日常生活的絕佳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市麵上的詩詞賞析書籍往往偏重於名傢名作的解讀,而對於某一特定主題的係統性梳理,尤其是涉及具體的生活方式和器物文化的,相對較少。《茶詩源流》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設想這本書會詳盡地描述古代文人如何搭建他們的“茶室”,如何挑選閤適的茶具,甚至如何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飲茶的心境。這種細緻入微的描摹,對於構建一個立體的古代生活圖景至關重要。我希望它能將“詩”與“物”緊密結閤起來,展示齣茶具、茶道與詩歌意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一個粗糙的陶罐所激發齣的詩意,與一個精美瓷杯所引發的感觸,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有何不同?如果這本書能做到將詩句的文本分析與器物學、生活史的考察相結閤,那它絕非泛泛之作,而是對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評分

讀書,有時就是為瞭尋找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媒介。對我來說,《茶詩源流》提供瞭這樣一種獨特的途徑。我更看重的是那種能夠揭示文化基因傳承的著作。茶詩的演變,其實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變遷的一個縮影。我希望作者能展示齣,當茶文化從早期的藥用、待客禮儀,逐漸演化為一種深層次的自我修養和精神寄托時,詩歌的語言是如何被重塑的。這種重塑,可能體現在對“澀”、“甘”、“清”、“暖”等具體感官詞匯的精妙運用上。我尤其關注那些被主流文學史忽略的、但對茶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詩人群體。這本書若能將那些被掩蓋在“唐詩宋詞”光環之下的地方誌、筆記中的茶詩片段挖掘齣來加以闡釋,那纔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源流”探索。它應該是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溫度的佳作,讓人在品讀文字時,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寜靜與高遠。

評分

最近總覺得心浮氣躁,特彆想找本能讓人沉靜下來的書來讀讀。我關注的這本書《茶詩源流》,從書名上看,它似乎提供瞭一條進入古典藝術世界的安靜小徑。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溫和的嚮導,不急不躁地帶領我領略曆代文人如何通過茶這個媒介,來錶達他們對生命、對自然的獨特感悟。我猜想,書中必然會涉及那些描寫茶事活動的細膩筆觸,比如采摘、煮水、投茶、品飲的每一個環節,是如何被賦予瞭哲學意味和審美價值的。如果能深入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茶詩在題材和風格上的差異,那就更妙瞭。例如,北方的豪放與南方的婉約,在茶詩中會呈現齣怎樣涇渭分明的圖景?這本書的價值,我想,或許就在於它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瞬間,將“喝茶”這件事從單純的物質需求,提升到精神層麵的享受,這正是我當下最需要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就必須把握住那些貫穿始終的“意象符號”。茶,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符號。《茶詩源流》這個標題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源流”二字暗示著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脈絡梳理。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茶詩”的範疇的?是從最早提及茶的篇章開始,還是從那些明確以茶為主題的作品中開始梳理?這種起始點的界定,本身就蘊含著作者對茶文化曆史地位的判斷。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紮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些淺嘗輒止的介紹。如果能對比分析不同朝代對“茶”的政治或社會象徵意義的解讀,比如在某些特定的曆史轉摺點,茶詩的基調是如何隨之改變的,那就具有瞭極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它應當是一部能讓老茶客和文學愛好者都能有所收獲的著作。

評分

這本《茶詩源流》聽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能聞到墨香中淡淡的茶香。我一直對古典詩詞的意境和曆史脈絡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將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融為一體的作品。想象一下,從魏晉的灑脫到唐宋的繁盛,再到後世的演變,茶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文人墨客的筆端,成為他們抒發胸臆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若能係統梳理齣這條“茶詩”的源流,定能讓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雅集”與“隱逸”的理解更上一層樓。我期待能從中看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位名士在幽靜山澗旁,如何以茶為媒,與友人對飲,並即興吟誦齣傳世之作。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文化風貌的描摹,比空泛的理論探討要生動得多。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匯編,更應該是一部能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去感受古人那種“一盞清茗,萬古愁”的境界。希望作者在梳理脈絡的同時,也能為我們解讀詩詞背後的時代背景和個體心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