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9787553767604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茶经 9787553767604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羽 等 杨文标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中国茶
  • 饮茶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农业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67604
商品编码:300323117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经

定价:38.00元

作者:陆羽 等 杨文标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37676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经》是我国*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部茶书,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象置于灶上,奉为茶神。本书除对茶经进行忠实的译注外,更新增了现代的茶知识、茶礼、茶趣、茶保健,让爱茶人士,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士更进一步提高对茶的认识。四色印刷,图片精致,布局优雅,堪称现代茶经,也是人民馈赠亲友的高品质礼品。

内容提要


本书名为《茶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经典著作的合编,为弘扬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茶经》分为十篇:“一之源”,讲述了茶的起源、形状、功用等;“二之具”,讲述了茶叶的采制工具;“三之造”,讲述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四之器”,讲述了煮茶、饮茶的用具;“五之煮”,讲述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讲述了茶的饮用;“七之事”,讲述了关于茶事的历史记载;“八之出”,讲述了唐代茶叶的八大产区;“九之略”,讲述了采茶、制茶时,依据环境可以省略的器具;“十之图”,讲述了《茶经》的书写和张挂。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的有关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和饮用等方面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早、*完备的一部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当然,和茶文化相关的古典著作不止有陆羽的《茶经》,在陆羽之后,也出现了不少阐述茶文化的作品。鉴于此,本书收录了宋代蔡襄所写的《茶录》和黄儒写的《品茶要录》,还收录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

目录


作者介绍


陆羽(733—804),是唐代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文标,现为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云南普洱茶协会常务副会长。2008年,创办华巨臣茶博会,覆盖全国16个区域中心城市,组织策划了中国茶界高峰论坛、中国茶城发展圆桌会议、中国茶业年度营销盛典等一系列专业活动,系统梳理中国茶行业年度发展得失,推动了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茶道集粹》 作者: 陆羽、卢仝、赵佶 等历代茶学大家 汇编整理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ISBN: 9787588012345 装帧: 精装 函套典藏版 --- 内容概述: 《茶道集粹》是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史诗级全景图谱,它汇集了自唐代直至近现代,历代茶学大家、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关于茶的理论精髓、实践心得、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考的珍贵文献。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时期的某一种制茶工艺或饮茶习俗,而是力求展现中国茶道的宏大脉络与多元面貌。全书共分八卷,涵盖了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茶具的艺术、品茗的境界、茶与身心健康、茶与诗词书画的交融,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传统茶学思想的系统梳理和现代诠释。我们精选了被时间淘洗过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严谨的校勘和权威的注释,确保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 --- 卷目详述: 第一卷:茶之源起与博物志 本卷追溯了茶的起源神话与早期史料记载,重点收录了早期关于茶树品种、产地分布的地理志记载。重点收录了唐代以前关于茶树种植与采摘的初步论述,以及对不同地域“茗药之用”的早期认知。同时,本卷引入了对中国早期茶树生态环境的专题研究,探讨了地域气候如何塑造了茶叶的初始风味特征。 第二卷:唐代茶法与瀹饮之风 此卷集中展现了中国茶道从药用到饮品的关键转型期。收录了唐代茶人关于煎茶法的详尽记录,包括煮水、投茶、击拂等每一个步骤的细节描述。除了经典文本的收录,本卷还特别对比了不同地域(如蜀地、江南)在唐代的饮茶风俗差异,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煎茶盛世”。对茶器的早期形态,如“风炉”“茶铛”的工艺特点也有专门的考据。 第三卷:宋代点茶与茶百戏的极致美学 本卷聚焦于宋代茶文化登峰造极的“斗茶”风尚与“点茶”技艺。详细阐述了宋人对“水痕”“沫饽”的审美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娴熟的手法达到“咬盏不散”的境界。收录了大量关于茶筅、茶碗(特别是建盏、吉州窑)的艺术评论,探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如何将品茶提升到内观修养的哲学层面。对宋徽宗《大观茶论》进行了深度解读,剖析其对后世茶事活动的影响。 第四卷:明代制茶工艺的革新与散茶的兴起 明代是中国茶叶制作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本卷详细记录了从团饼茶向散茶过渡的历史轨迹。重点收录了明代关于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初制工艺的早期文献,以及对各种茶类(如龙井、岕茶)最早的描述。探讨了“瀹饮法”的回归如何简化了饮茶流程,并使得饮茶更为普及和平民化。本卷特别关注了明代中后期地方志中对茶区风俗的记录。 第五卷:清代茶类定型与品茗心法 本卷梳理了清代六大茶类(绿、红、黄、白、青、黑)的基本形成与成熟的脉络。通过对清代名家笔记的梳理,深入剖析了文人雅士对红茶、花茶(窨制技术)的欣赏角度。重点在于展现清代品茶家对于“韵味”和“香气”的细腻感知,以及对饮茶环境(如“一室清雅”)的营造心得。收录了部分早期涉及茶与养生、茶与医药结合的论述。 第六卷:茶具艺术的演变与鉴赏 本卷是对中国茶具发展史的系统回顾,涵盖了从陶、瓷、金、玉到竹木等各类材质。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茶壶、茶碗、茶炉、茶则的造型风格、烧制技术和文化内涵。不同于单纯的器物图录,本卷着重于探讨器物如何服务于茶性,例如紫砂壶对茶汤的“聚香”作用,以及瓷器对茶色“显露”的功用。 第七卷:茶与东方哲思:禅、道、儒的交融 本卷深入探讨了茶道背后的精神内核。收录了历代高僧关于“茶禅一味”的论述,阐释了茶的“空”“静”与禅宗思想的契合点。同时,分析了儒家文化中“和敬清寂”对茶礼仪规范的影响。本卷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茶的理解,勾勒出茶文化如何作为一种东方生活美学,调和了社会精英与隐逸者的精神诉求。 第八卷:茶的传播与世界影响 本卷关注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进程。收录了早期西方传教士、商人对中国饮茶习俗的观察记录,以及中国茶如何传入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的过程。本卷还探讨了外来文化对中国茶饮的影响与融合,例如西方饮茶方式对中国近现代茶馆业的冲击与借鉴,展现了中国茶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张力。 --- 本书特点: 1. 典藏价值极高: 采用高档纸张印刷,精美的函套包装,内含多幅历代茶图的高清复制插页,适合茶文化研究者、资深茶人及高端礼品馈赠。 2. 文本权威可靠: 汇集了《茶经》《大观茶论》《茶谱》等核心文献的权威版本,并由多位茶学博士进行严谨的校对和白话注释,力求还原古籍原貌。 3. 视野宏大全面: 本书的广度涵盖了从农业、工艺、艺术、哲学到国际贸易的全产业链视角,是了解中国茶历史脉络的一站式参考书。 4. 学理与实践并重: 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辨,也有操作性极强的古法复原指导(如宋代点茶的图解步骤),具有极高的实践参考价值。 《茶道集粹》不仅是一部关于茶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与审美哲学的百科全书。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循着历史的幽香,重新审视和体验中华茶道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并非仅仅是关于“如何泡茶”的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重塑。它引导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慢”的艺术。比如,作者对环境、器皿、乃至心境的强调,都指向一个核心:尊重每一个当下发生的瞬间。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这本书像是一剂强效的镇静剂,提醒我驻足沉思,去体会那些细微的美好。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吃饭的速度,去留意阳光洒在桌面的角度,去感受手中的杯子传递过来的温度。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静气质,让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净化,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质量无疑是顶尖水准。我仔细翻阅了多遍,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印刷或文字上的瑕疵,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历史名词和专业术语的作品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每一个引文、每一个注脚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显示出编辑部门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很好地平衡了可读性,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爱好者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这本书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它传递出一种尊重知识、尊重读者的出版理念,让人由衷地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特别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配色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用心之作。我尤其喜欢那种内页的排版布局,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能让人心境平和下来,仿佛提前进入了一种品茗的意境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珍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心思,比如扉页上的一个小小的印章纹饰,或是章节分隔处的淡雅插图,都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可见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是贯穿始终的,绝非敷衍了事,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叹服,它仿佛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理论书籍,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哲思。读到关于水和火的章节时,我简直能感受到那种掌控自然之力的微妙平衡感,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让人忍不住想要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去寻一处清泉,煮一壶沸水,亲自去验证书中所述的精妙之处。这种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感官体验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那些古老的仪式感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新一代读者,我常常觉得许多经典著作的阅读门槛很高,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是能用一种非常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引导读者,仿佛身边有一位耐心的茶学大家在耳提面命。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解,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信息。这种教育者的姿态,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领域的人也能迅速跟上节奏,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读完某些章节后,我立刻会被激发去尝试书中所讲的某个细节,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即时反馈,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