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咖啡史(英文版)
定价:148.00元
作者:陈德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305141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咖啡是世界上三大植物饮料之一,其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和所涉及的咖啡种植者和整个产业链相关的从业人员规模都位居。本书就中国咖啡早期引种历史考证与论述,中国早期和现代咖啡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发展历史较为系统的进行了考据,同时,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史料收集整理和阐述了世界咖啡文化的发展历史。在同一本书中向读者呈献了世界与中国两部咖啡文化历史,确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地方性”的深度挖掘。我们通常对咖啡的印象多与云南、海南等地的现代种植园相关,但作者却将视野放得更远,追溯到了更早期的“试水”阶段,那些零星的、带有试验性质的种植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济条件而时断时续。这种对“不成功”历史的记录与分析,比单纯颂扬成功更具史学意义。它揭示了全球化浪潮初期,不同文化如何试图消化、改造外来物的艰辛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咖啡馆文化”的章节,它不仅仅描述了场所的物理存在,更深入探讨了咖啡馆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扮演的“公共领域”角色,如何成为新思潮交流的温床。这种将物质文化与思想史紧密结合的写法,使得整本书的格局豁然开朗,不再局限于农业或商业范畴,而是上升到了探讨现代性在中国扎根的复杂过程。
评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研究对象——中国咖啡史——提升到了国民文化史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中。它挑战了我们对于中国饮食传统的刻板印象,证明了即便是看似完全“舶来”的元素,也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土壤上,经历漫长而曲折的适应与改造,最终形成具有自身面貌的历史。作者的叙事口吻是极其克制的,避免了过度解读或浪漫化历史的倾向,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冷静地记录、分析和归纳。对于任何对区域经济史、近代社会变迁或饮食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带来的知识增量是巨大的,填补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历史空白,让人在品味咖啡时,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回味悠长的思考。
评分初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装帧设计与排版布局的高雅考究,这本身就预示了内容的非凡。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剪辑艺术。他并非线性地推进时间轴,而是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历史节点——比如某位传教士的笔记片段,时而又拉远镜头,描绘一整个地域的咖啡种植尝试与失败。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断裂,反而增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冲击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大量的注释和引文充分展示了研究的严谨性,这对于希望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在面对那些晦涩的清末民初社会术语时,可能会感到稍许吃力。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为研究中国近代商业史和饮食文化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能闻到旧上海咖啡馆里氤氲的烟草味与烘焙豆的香气。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擅长营造氛围,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例如,在描述民国时期咖啡在特定阶层中的流行时,他并没有简单地贴上“西化”的标签,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其背后的身份构建需求——咖啡如何成为一种区隔、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符号。书中对早期咖啡用品和器具的考据也十分精彩,那些精美的瓷杯、特制的滤网,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消费记忆。这种细节的还原度极高,体现了作者在文献搜集上的超凡耐心。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也许是某些章节的论证略显冗长,在引入过多侧面证据时,偶尔会让读者对核心论点产生一丝模糊感,但这或许也是为了追求绝对的客观和全面性所付出的代价吧。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咖啡历史的书籍,虽然我尚未完全读完,但仅凭开篇的几章,便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资深向导,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这舶来饮品如何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文字叙事流畅自然,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生动的细节描摹。尤其对于早期咖啡传入的地理路径和文化背景的探讨,逻辑清晰,论据扎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游刃有余,他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社会风貌、贸易往来乃至文人墨客的品鉴情趣融入其中,使得咖啡史不再是孤立的产业链记录,而是一幅活灵活现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图景。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对后续章节中关于咖啡如何融入中国日常生活、催生本土化饮品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历史著作,更是一扇观察中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独特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