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人爱吃的菜
定价:19.80元
作者:张铁元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64472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京菜作为一个菜系,在形成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其人才的广集、原料的丰富,使其在演变过程中,内涵的复杂程度远非其他菜系可比。 这本书是张铁元师傅从厨37年经验的总结。其所著京菜集中了近、现代北京风味菜的精华。每道菜配伍讲究、烹制工艺简便易学,不仅详细讲解做法,同时将菜品的出处、演变过程、操作技巧、营养搭配一一列出,既可作为餐饮职业人员研习借鉴之教材,又可作为家庭主妇厨房之范本。
目录
畜肉类
1 清蒸炉肉
2 板栗金塔肉
3 四喜丸子
4 紫酥肉
5 清酱肉
6 元宝肉
7 蟠龙菜
8 福寿肘子
9 带把肘子
10 抓炒里脊
11 京酱肉丝
12 炒合菜
13 玉兔五彩丝
14 炒肉丝拉皮
15 京味扣荤素
16 肉丝炒如意菜
17 金丝韭菜
18 炒黄瓜酱
19 炒榛子酱
20 炒豆酱
21 芫爆肚丝
22 爆炒腰花
23 涮羊肉
24 爆羊三样
25 北京烤肉
26 黄焖羊肉
27 它似蜜
28 醋熘木须
29 菊花羊肉
30 葱爆羊肉
31 酸菜羊肉
32 酥炸牛肉
禽肉类
33 贵妃鸡
34 菊花烩鸡丝
35 象牙鸡条
36 拔丝鸡盒
37 北京烤鸭
38 炒鸭丝掐菜
39 八仙鸭子
干货水产类
40 清汤燕菜
41 鸡蓉燕菜
42 黄焖鱼翅
43 蟹黄鱼翅
44 珍珠鲍鱼
45 宫府鲍鱼
46 乌龙吐珠
47 炉肉扒海参
48 红烧海参
49 炸烹虾段
50 红娘自配
51 红梅珠香
52 金丝海蟹
53 三味全蟹
54 炒赛蟹
55 花篮蟹肉
56 五彩鱼皮丝
57 蟹子烧鲨鱼皮
58 梅花干贝
59 翡翠裙边
60 烩乌鱼蛋
61 四味三文鱼
62 小楼烧鲇鱼
63 酥小鲫鱼
64 煎蒸黄鱼
65 潘鱼
66 兄弟全鱼
67 官烧目鱼
68 湛香鱼片
69 侉炖鱼
70 酥炸银鱼
71 茧儿羹
72 玉黍鳜鱼
其他类
73 莲蓬豆腐
74 三鲜酿豆腐
75 炒麻豆腐
76 拔丝莲子
77 五彩葫芦
78 辣油雪贝
79 干烧冬笋
80 焦熘馅馇
81 钳子米炒芹菜
82 酥炸番茄
83 雪花桃泥
84 三不粘
85 炸香椿鱼
86 麻酱冬瓜脯
87 黄豆疙瘩丝
88 毛豆烧茄子
89 清酱茄子
90 芥末墩
91 炒成什
小吃类
92 小窝头
93 豌豆黄
94 小鸡酥
95 焦圈
96 炸馓子
97 姜汁排叉
98 开口笑
99 爱窝窝
100 驴打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街头巷尾的烹饪魔法》与其说是美食书,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烟火气的“社会观察志”。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北京老炮儿式的幽默和坦率。书中几乎没有精致的摆盘描述,重点完全放在了“生活”上。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跟朋友吹嘘他家楼下王大妈的炸豆腐是如何“外焦里嫩,一口爆浆”,那种邻里间的口头赞誉,比任何印刷体广告都来得真实有力。这本书里充满了“秘笈”的分享,但这些秘笈不是复杂的配方,而是关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极致味道的“小窍门”——比如,如何用老玉米芯的灰来“发”面饽饽,或者如何用淘米水来保持肉质的鲜嫩。这些技艺,是祖母传给母亲,母亲再传给我的“口头文学”,这本书把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非常珍贵。它让我意识到,北京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是“智慧”的产物,是生活压力下逼出来的生存美学。
评分说实话,初翻《京城味道的秘密档案》,我差点合上。它的开篇有些学术化,引用了大量的清代宫廷膳单和民国时期的商业记录,让我一度担心这是一本枯燥的考据文集。然而,一旦熬过前几章的理论铺垫,后面的内容简直是宝藏。作者像一个细心的侦探,追溯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北京菜肴的“外来血统”。比如,他如何论证“涮羊肉”的演变路径,如何对比不同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烹饪技艺的融合点。书中充满了对“流变”的思考,它告诉我们,所谓的“传统”,其实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转化的过程。我特别佩服作者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为了验证一个酱料的配方是否为真,他竟然跑去考察了旧时盐行的交易记录。这本书不是教你做饭的,它是教你如何“理解”你正在吃的饭,让你在品尝时,能感受到背后数百年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让人对日常食物生出一种敬畏感。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标准的“地方菜系鉴赏录”,但《胡同里的灶台艺术》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研究对象是北京的“家常饭”。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对“如何做”兴趣一般,却对“为什么这么做”着迷。比如,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家常炖菜”的哲学——为什么在物资不那么丰富的年代,慢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的潜力,实现“一菜多吃”的智慧?书中对“火候”的描述更是玄妙,不是简单的时间刻度,而是与“心境”挂钩的:心急不得,火候足时自然香。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老字号”背后几代人的传承故事的挖掘,那些故事里充满了匠人的执着与固执,他们对味道的坚持,构筑了北京饮食文化的壁垒。书中穿插了一些旧照片和手绘图,虽然模糊,却更添了一种怀旧的质感,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好味道”,往往诞生在朴素甚至简陋的环境中,靠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和对邻里的体面。
评分这本新近拜读的《京城烟火气》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并没有直接罗列菜谱,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方式,描绘了老北京人餐桌上的那些“寻常巷陌”的美味。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回了上个世纪的胡同深处,空气里弥漫着炖肉的醇厚和炸酱的咸香。我尤其欣赏他对食材来源的考究,比如提到做一盘地道的爆肚前所需羊肚的“金钱肚”部分如何辨识,那种对传统的敬畏感,让人觉得每道菜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流动的历史。书中对于不同季节的“时令”菜肴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春天的嫩豌豆炒虾仁,夏日的凉面浇头,秋季的栗子烧鸡,乃至冬日里那口热腾腾的酸菜白肉,无不让人垂涎欲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一部活态的北京生活史,通过这些寻常的食物,勾勒出那一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读完后,我仿佛能听到胡同里大爷们吆喝着“收破烂啦”的声音,嘴里还回味着那一口地道的京味儿。那种人情味儿,是现在很多精致食谱里缺失的灵魂。
评分我读完《京城食客的自白录》后,最大的感受是“共鸣”。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记录了作者从小到大,与“吃”相关的点滴回忆。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全是碎片化的个人体验。比如,他描述了第一次在寒假里自己尝试做冰糖葫芦的失败经历,糖稀熬过头,粘在牙上拔不下来;又比如,他详细回忆了儿时在过年时,全家围着一口大锅,抢着吃最后那一口炖菜的温馨场面。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温度,它让人感到亲切,因为它不要求读者成为美食家,只邀请你成为一个“有记忆的食客”。我看到他描述的那些场景,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某个特定节气,特定地点,吃到的那一口特定味道。这本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温暖味道”的集体记忆,它让我觉得,北京的菜肴,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和身份的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