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食材历 9787511238436

旅人的食材历 97875112384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震宇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旅行
  • 食材
  • 文化
  • 生活
  • 散文
  • 游记
  • 料理
  • 风土人情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8436
商品编码:3006869380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旅人的食材历

定价:38.00元

作者:洪震宇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12384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立春,品味台湾清甜微辛的性感香葱;小暑,阳光下大口啃咬芒果,漫步小琉球岛;秋分,来一碗热腾腾的台南虱目鱼鱼粥;大寒,喝一口老姜香糖茶,暖胃暖心;在乡间小巷狂饮暴食,在田间海边挥汗慢跑,在台湾,我们不赶时间……
◎72幅精美手绘农耕插图,近百种岛屿新鲜食材,让食物的味道,帮助我们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台湾美食一直让各方来客留连往返,通过这本书,可品舌尖上的台湾,感受食物与家庭记忆的深邃情感。
◎讲述24节气里,在台湾各地所享受到的味蕾的惊奇,和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与独特的味觉审美,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内容提要


历时一年,台湾环岛寻味之旅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以24节气作为时间轴,以台湾宝岛做为基底,通过对食材背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绘图,向读者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目录


作者介绍


洪震宇
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创意总监、副总编辑,《GQ》国际中文版副总编辑,是台湾少数跨财经、时尚与生活的创作者。现为自由写作者、故事人与创意人,在台湾城乡各地担任媒体、饮食与品牌行销的跨领域顾问,以说故事方式推动台湾地区深度之美,并持续进行节气与饮食的田野调查与写作。
刘伯乐
1952年生南投县埔里镇,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插画作品入选欧洲插画大展。
著作有:《黑白村庄》、《我了一棵山樱花》、《奉茶》、《八音的世界》、《玉山:台湾的标誌》、《有鸟飞过》、《和青少年谈公共艺术》、《我有一支铅笔:铅笔画》、《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六十余种。持续创作近三十年,作品题材多元,囊括乡土、文学、人文、艺术、自然、生活等领域。

文摘





序言



书名:《寰宇食光:流浪者的味觉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食谱集,它是一次横跨大陆、深入肌理的文化人类学之旅,以食物为媒介,探索世界各地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旧鲜活的饮食传统与生活哲学。我们聚焦于那些行走在世界边缘的“非主流”食客、手艺人,以及那些隐藏在偏远山村、繁华都市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传统风味。 《寰宇食光》的主角是一群以探索为生、以记录为业的旅行者。他们不追逐米其林的星光,而是深入当地人的厨房,学习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感受食材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古老而复杂的关系。书中的每一章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微型纪录片,通过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田野观察,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异域风情画卷。 第一篇章:风土的低语——山脉与海的馈赠 本篇章将读者带入地球上一些极具挑战性但也最富饶的地理环境中。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我们记录了印加古老作物藜麦的复兴之路。这里的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与雪线抗争的生存智慧。书中详细描绘了当地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帕查曼卡”(Pachamanca)烹饪法——利用地热将石头烤热,再将腌制好的肉类与块茎蔬菜包裹在树叶中,埋入地下慢烤数小时。这种古老的技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精神上的锚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探讨了秘鲁高原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土豆品种,它们承载着不同海拔的记忆,也讲述着气候变迁对农耕文明的无声冲击。 接着,视角转向寒冷而狂暴的北欧海岸线。在挪威的峡湾深处,我们拜访了专精于“腌制”(Curing)与“发酵”(Fermentation)的渔民家庭。这里的食物哲学是“零浪费”与“最大化保存”。书中详尽记录了“拉肯菲斯克”(Rakfisk)——一种需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低温发酵的淡水鱼制品。这种强烈的风味往往是外来者难以接受的,但对于当地人而言,它代表着漫长冬季中对生命的坚守与敬畏。我们深入分析了北欧传统食物中对海洋资源的精细管理,以及现代可持续渔业如何试图平衡传统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张力。 第二篇章:市井的喧嚣——霓虹灯下的非遗味道 本篇章聚焦于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挣扎求存的街头美食与传统手工艺。在东南亚那些拥挤不堪的夜市里,我们没有关注那些游客排队的长龙,而是深入到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着一个摊位的“隐士”。例如,一位在曼谷老城区经营近六十年鸭肉面的老者,他的秘方不在于酱油的比例,而在于熬制汤底所用的“老水”——那是世代积累下来的风味残余,是时间赋予的印记。我们记录了他如何抗拒连锁餐饮的诱惑,坚持用炭火慢炖,以及他对“手作的温度”的执念。 在南亚的孟买,贫民窟边缘的流动厨房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适应性。食物在此地成为社群联结的重要纽带。我们记录了关于“餐食分送者”(Dabbawala)的运作机制,但更侧重于他们午餐盒中那些朴实无华却营养均衡的食物组合。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在极端资源限制下,如何通过精准的食材调配和时间控制,保障劳动力的基本需求。这部分内容探讨了食物如何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微小载体,即使是最基础的餐食,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结构信息。 第三篇章:信仰的餐桌——仪式、禁忌与连接 食物与宗教信仰、部落习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篇章探究了世界各地在特殊时刻的饮食行为。在非洲之角,某些游牧部落在进行成年礼或重要决策时,会食用特定的草药与乳制品混合物。我们试图还原这些仪式的过程,并与当地萨满或长者进行访谈,理解这些看似奇特的饮食习惯背后,是如何构建起部落的道德规范和宇宙观的。这些食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身份的界定符。 书中还对比了东西方在“斋戒”与“庆祝”饮食上的差异。例如,对中东地区开斋节(Eid al-Fitr)的描绘,侧重于节庆食物中对甜味的推崇,这不仅是对斋月忍耐的奖赏,也是对丰饶和幸福的集体祈愿。我们分析了不同文化如何通过对食物的“禁止”(禁忌)来确立群体边界,又如何通过共享特定的“盛宴”来巩固内部团结。 结语:未来的味道 《寰宇食光》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食物的未来”的反思。在面对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背景下,这些古老的烹饪技艺和地方性食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本书并非鼓吹复古,而是呼吁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感和文化敏感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盘中的每一口食物。它是一份关于“慢食”的宣言,倡导对那些默默耕耘的土地和手艺人的尊重,并邀请每一位读者,将每一次进食,都视为一次对世界文化的深度体验与致敬。本书的文字风格沉稳、考究,注重田野细节的捕捉与文化语境的还原,旨在提供一种超越感官愉悦的、富有知识密度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即刻收拾行囊,去探访书中提及的那些偏远角落。它成功地激发了那种久违的“在路上”的渴望。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土地和劳作的敬畏之心,是任何美食纪录片都难以企及的深度。他没有美化艰辛,而是坦诚地记录了获取这些宝贵食材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书中对于季节更迭的细致描摹,比如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穿过雾气照亮一片刚收割完的田地,那种朴素的画面感具有惊人的穿透力。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食材本身,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建立契约、如何通过食物来铭记历史的微观史诗。它让人重新感受到,每一口食物都凝聚着无数生命和努力,值得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去对待。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有巧思,它并非按照食材的种类或地理位置来简单罗列,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性的串联。例如,某一章可能围绕“高海拔的韧性”展开,将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几种看似毫不相关的作物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共同的生存哲学。这种宏观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不再是教我“如何做菜”,而是在启发我“如何观察世界”。书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十分丰富,比如在介绍一种稀有香料时,会穿插讲解其在当地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或是它如何影响了某个历史时期的贸易路线。这些知识点被巧妙地融入到食材的故事中,使得每一个食材背后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变,让人惊喜连连。有时,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于严谨的考据文体,引用一些古籍中的零星记载,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进行田野调查,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而下一刻,笔锋又会一转,变得极其口语化和感性,像是一位老朋友在炉火边分享他最私密的旅行见闻,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这种文本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活力,避免了单一视角的疲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地域风味变迁时,所使用的比喻非常大胆且新颖,比如将某种腌制技艺比喻为“时间在食材上刻下的年轮”,一下子就将一个制作过程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这种高低起伏的叙事脉络,构建了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大众亲和力的阅读空间。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偏向工具书性质的记录,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我完全错了。作者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最不寻常的角度切入一个寻常的食材,比如对某种山野蘑菇的描写,他没有过多纠结于其生物学分类,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它生长时周围的苔藓、夜里传来的虫鸣,以及当地人如何小心翼翼地采集它,仿佛这本书的主角不是食材本身,而是食材与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这种“慢下来”的叙事节奏,非常治愈,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种沉浸式的、近乎于冥想般的文字,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匆忙掠过的自然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摸上去手感极佳,颜色搭配上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和温暖的米白色,营造出一种既复古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氛围。内页的排版非常用心,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特定的章节使用了插画,这些插画并非那种卡通化的图样,而是带有古典写实风格的素描,寥寥几笔却精准地勾勒出了食材的形态和它所处的地域环境,让人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空气中的味道。特别是前言部分的处理,它没有采用常见的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行走”的意义,这立刻就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深邃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基调。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无疑是对“阅读体验”的一次全面升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次翻开都能带来新的视觉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