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赠DVD光盘) 9787506467322

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赠DVD光盘) 97875064673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学军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品茶
  • 泡茶
  • 识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老杨
  • 饮茶
  • 生活
  • 礼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67322
商品编码:300690810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赠DVD光盘)

定价:39.80元

售价:23.9元,便宜15.9元,折扣60

作者:杨学军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64673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相关阅读推荐:识茶泡茶品茶(第3版)

内容提要


一套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带大家走进茶艺的精彩世界种泡茶方法包括玻璃杯:中泡法、盖碗:中泡法、紫砂壶:中泡法和茶膏的特殊:中泡法,图文再现。向大家展示泡茶全过程大茶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全面解析,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种佳茗从干茶、叶底、汤色三个方面为读者一一展现,邀大家一起来品茶、鉴茶和赏茶。

目录


名人序言
作者自序
第壹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走进茶,了解茶
茶之缘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杨与茶的缘分
茶之源
佳茗伯乐乃神农——神农与茶的奇缘
从煮茶到泡茶——饮茶习俗的演变
茶之效
保健功臣——茶多酚
防辐专家——脂多糖
提神解乏——咖啡碱
美容养颜——维生素
保护牙齿——氟化物
消脂——类黄酮
茶之存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茶之类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干茶的形状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发酵时间分类
按茶叶采收季节分类
传统分类法之七大茶系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黄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饮茶习俗
北京的大碗茶
潮汕的功夫茶
藏族的酥油茶

第贰章 香茗袅袅亦醉人——识茶·鉴茶·赏茶
绿茶品鉴
西湖龙井
碧螺春
黄山毛峰
狗牯脑茶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庐山云雾茶
南京雨花茶
安吉白茶
红茶品鉴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金骏眉
滇红茶
宜兴红茶
乌龙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凤凰单枞
冻顶乌龙
阿里山乌龙
黄金桂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福鼎白茶
黄茶品鉴
霍山黄芽
黑茶品鉴
宫廷普洱茶
六堡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生砖茶
熟砖茶
七子饼生茶
七子饼熟茶
安化黑茶
茯砖茶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黄山贡菊
女儿环

第叁章 众里寻他千——好茶当需好器沏
茶人茶之器
茶叶罐
随手泡
茶盘
茶壶
盖碗
品茗杯
闻香杯
公道杯
过滤网和滤网架
杯垫
赏茶荷
养壶笔
茶巾
盖置
水盂
普洱茶针
茶道组合
茶宠
壶中乾坤属紫砂
宜兴紫砂壶何以独领
紫砂陶的美丽传说
名家紫砂壶
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的使用和保养
水为茶之母
古人观水
今人观水
水温讲究

第肆章 从来佳茗似佳人——杨家小妹展茶艺
泡茶演示
玻璃杯冲泡法
盖碗冲泡法
紫砂壶冲泡法
老杨的私家珍藏版:用盖碗冲泡茶膏
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不可不知的茶中礼仪
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中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第伍章 君不可一日无茶——茶人老杨的健康茶生活
茶人老杨的幸福一天
一杯清晨提神茶
饭前小酌铁观音
下午花茶满口香
晚上普洱助消化
茶人老杨的私房茶食
凉瓜龙井虾仁
绿茶粥
普洱菊花粥
茶人老杨的聪明冲泡法
小叶苦丁这样喝
自制八宝茶
美容奶茶DIY
附录:茶人老杨的健康茶问11例
后序

作者介绍


杨学军,1968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书画,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中国的茶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茶叶的生产、种植、销售以及茶文化的推广有独到见解。2000年,从事茶叶工作及茶文化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各省。 2004年,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家茶楼——禅茗轩,和茶友

文摘



序言



茶的意境与生活美学:一部探索东方饮品的深度指南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作者或系列丛书,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意义。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东方饮品、生活哲学以及传统艺术抱有好奇心读者的指南。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与演变——历史的长河与地域的烙印 本卷内容将带领读者追溯茶树的神秘起源,从云南的古老茶山到世界各地茶种的传播路径。我们将细致考察不同历史时期,茶是如何从一种野生植物,逐渐演变为宫廷贡品、文人雅士的清欢之物,最终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饮品。 1. 早期发现与药用价值的奠基: 聚焦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并结合考古学和植物学的证据,探讨茶树在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生长环境和早期作为药用的记录。分析《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文献中对茶的记载,建立茶的“药”的属性。 2. 汉唐时期的流变与文化的萌芽: 重点阐述陆羽《茶经》的划时代意义,不仅仅是技术的规范,更是对饮茶仪式和审美品位的首次系统性构建。探讨唐代煎茶法的繁复与雅致,分析茶文化如何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雏形。对比当时北方与南方饮茶方式的差异。 3. 宋代的极致与审美巅峰: 深入描绘宋代点茶的精细工艺,从建盏的烧制艺术到茶筅击拂的技巧,展示宋徽宗时期茶文化如何被推向了极致的审美高度。分析斗茶之风的社会意义,以及“分茶”艺术的创新与衰落。 4. 明清的转型与今日之格局: 详述朱元璋“罢黜团茶,兴制叶茶”的重大政策对中国制茶工艺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解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成熟过程,阐述不同加工工艺(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如何决定了茶汤的色、香、味。例如,对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形成机理进行科学探讨,而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 第二部分:精深的品鉴之道——超越感官的体验 这一部分旨在教授读者如何系统、科学、深入地品鉴一杯好茶,并理解品鉴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语境。 1. 审茶之形: 讲解如何从干茶的外形判断其制作工艺的精良程度,包括条索的紧结度、色泽的均匀性、白毫的显露程度等。对于不同茶类(如龙井的扁平、铁观音的卷曲、普洱的饼形)的鉴别标准进行细致对比。 2. 闻香之韵: 详细分类描述茶叶香气的谱系,从天然花香(如栀子花香、兰花香)到工艺香(如炒豆香、焦糖香、陈香)。指导读者区分“高火香”与“本真香”,并解释温度变化对香气挥发的影响。 3. 尝味之妙: 深入分析构成茶汤口感的关键元素,包括“鲜爽度”(氨基酸)、“醇厚度”(茶多糖和茶黄素)、“回甘生津”的生理机制。提供一套系统的品饮流程,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润喉—鼓漱—回味”的步骤来全面感知茶汤在口腔中的动态变化。 4. 观汤之色: 探讨不同茶类在冲泡后的汤色差异,从绿茶的“嫩绿明亮”到红茶的“红艳澄清”,再到黑茶的“陈厚老汤”,并解释这些颜色背后所代表的氧化程度和内含物质的变化。 第三部分:器具与环境——茶道的物质基础与精神空间 本部分关注冲泡茶所需载体、水质的选择,以及营造适宜饮茶氛围的重要性。 1. 饮器的哲学: 细致剖析不同材质的茶具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例如,紫砂壶的“透气性”与“吸附性”对乌龙茶和普洱茶的养壶益处;白瓷盖碗在凸显绿茶和白茶原味上的优势;玻璃器皿在展现茶汤美感上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不同地域的特色茶器,如潮汕工夫茶具的精巧与实用。 2. 水的抉择: 强调“水为茶之母”的古训,科学分析软水、硬水对茶汤冲泡效果的影响。推荐不同地区优质水源的特征,并指导读者如何在家中优化水质,包括过滤、煮沸的温度控制(如“蟹眼水”、“鱼眼水”的温度标准)。 3. 空间与仪式: 探讨茶室环境的布置要素,如何通过插花(茶花)、挂画(茶画)和焚香(茶香)来构建一个利于静心和交流的空间。分析不同场景下的茶道礼仪——无论是正式的茶会、日常的待客,还是私人的独饮,都应遵循的适度与得体。 第四部分:茶与健康——科学视角下的养生智慧 本书摒弃夸大的宣传,着眼于现代科学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阐述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品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1. 茶叶核心成分解析: 科学介绍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咖啡碱(咖啡因)、氨基酸(茶氨酸)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阐明适量饮茶如何辅助抗氧化、提神醒脑以及维持心血管健康。 2. 针对性饮茶法: 结合不同体质和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饮茶建议。例如,推荐发酵程度高的茶品(如熟普、红茶)适合脾胃偏寒者,而绿茶则更适合阳气较盛的人群。讨论饮茶的禁忌时段和注意事项,如饱腹或空腹饮茶的影响。 3. 茶渣的再利用: 扩展到环保与生活应用层面,介绍茶叶渣在清洁、除味、园艺等方面的实际用途,体现一种不浪费的传统生活智慧。 本书力求全面、严谨,将历史的厚重感、科学的精确性与生活的美学情趣融为一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可实践的东方饮茶艺术的入门与进阶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接触茶艺不久的新手,我最看重的就是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结构设置似乎非常严谨,从基础的茶类认知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冲泡流程。我翻阅了前面关于绿茶冲泡的章节概述,其中对于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在水温控制上的微小差别描述得极为细致,简直像是给出了一个精密的“操作指南”。这种事无巨细的讲解,让我感到非常踏实,知道自己购买的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散文集”,而是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尽管我尚未尝试书中所述的所有技巧,但光是那种被引导着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温度,而不是那个”的过程,就已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门技艺的尊重。我期待着后面的章节能提供更多图文并茂的示例,尤其是在茶席布置方面,希望能学习到如何营造出既雅致又不失生活气息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古典而又深沉的感觉。我最初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封面传递出的那种“禅意”。打开书页,装帧的纸张质感上乘,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显然是下了成本的。初翻阅时,我立刻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所构建的那个想象中的“茶隐”世界——一个远离尘嚣,专注于器物、水温与心境的维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冲泡技艺细节,但光是作者对“茶道”这种生活哲学的阐述,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他似乎在试图告诉读者,喝茶远不止于解渴,更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校准,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特别是他对“静”的理解,那种将日常的琐碎一一剥离,只留下茶香氤氲的境界,非常吸引我这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的都市人。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真正将这份理论上的“道”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让我也能在忙碌中寻得片刻的安宁与精致。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附带的那张DVD光盘是一个非常吸引我的附加值。虽然我尚未腾出时间去仔细观看光盘内容,但书籍本身在文字层面上所展现出的对“环境”与“心境”的强调,已经让我对光盘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光盘中应该会展示那些难以用纯文字描述的动态细节,比如注水的手法、茶汤流出的姿态,乃至于作者本人的神态。这种图文并茂、多媒体结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现代人学习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我深信,一个真正精通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蕴含着美感,而光盘的价值就在于捕捉和传递这些微妙的瞬间。它预示着这本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可被观察和模仿的“仪式感”的重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为独特,不同于那种过于学院派的枯燥论述,也避免了某些茶书矫揉造作的文风。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一种平和、略带幽默的口吻在与读者进行深度对话。例如,在谈及品饮时的“观色”环节,作者用了一种比喻手法,将茶汤的色泽比作“黄昏时分,林间透过的最后一道光”,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品鉴的层次从单纯的感官刺激提升到了审美体验的层面。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即便是学习相对技术性的内容时,也不会感到疲惫。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将传统美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它让“学习泡茶”这件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和修炼。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人,尤其偏爱那些将看似简单的手艺提升到哲学高度的著作。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无声地传达出一种庄重感,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仿佛真的需要配合着慢节奏的茶事来品读。作者在探讨茶具选择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对紫砂壶泥料的细致区分,但其对“人与器”关系的论述,却让我眼前一亮。他强调,器物不应是束缚,而应是辅助心灵的媒介。这种观点比市面上许多只强调“名家名器”的浮夸论调要高明得多。我特别欣赏他提及的“顺应自然”原则,这不仅体现在选材上,更渗透在他对水质、火候等环境因素的考量之中。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泡茶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仅仅停留在“步骤”层面,而这本书显然提供了一个更宏大、更具人文关怀的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