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小话 9787100103817

时蔬小话 97871001038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蒙 著
图书标签:
  • 时蔬
  • 蔬菜
  • 烹饪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美食
  • 菜谱
  • 饮食文化
  • 生活
  • 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817
商品编码:301108572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时蔬小话

定价:32.00元

作者:阿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00103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生活榜(2014年4月)
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2014年6月)
入选豆瓣*受关注图书榜(2014年7月非虚构类)
唯时蔬与爱不可辜负!
这是一本带有人文温情的博物读本,作者用严谨而广博的知识,对生活中熟悉到几乎忘却的蔬菜,进行了一次深刻而温暖的解读。文字细腻,叙述有条有理,将我们餐桌上的蔬菜的来源同历史、生活紧密结合,给我带来了一餐蔬菜博物学的盛宴。那些关于灶头吃食的记忆,以及那些关于野菜时蔬的故事: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笔记小话。

内容提要


《时蔬小话》是一本关于生活里时蔬记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时蔬小话》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它不是深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淡雅清爽的开胃蔬菜,为大家献上来自植物的问候。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使得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

目录


百菜之主
“百菜之主”大白菜 002
白菜家族 010
芸薹与油菜 013
甘蓝家族 020
芥菜家族 041
那些“萝卜”们 051
时间的美味 060

蔬菜之味
沙拉里的莴苣家族 068
沙拉里的菊苣家族 075
沙拉与蔬菜 088
篮子里的野菜 095
异域之实
让世界疯狂的辣椒 108
茄与番茄 119
故事里的马铃薯 127
山药蛋与山药 151
煤炉上的番薯 158
菊芋的田野 166

疆场有瓜
从甜瓜到苦瓜 174
冬西南北瓜 197
葫芦与瓠子 210
我有旨蓄 220

时园杂蔬
藜草之羹 228
田有“玉谷”247
山间青笋 252
水中茭白 258
百合与萱草 277
水中仙子——莲菱莼 286
慈姑与荸荠 302
芋与磨芋 308
葵与落葵 322
春天树的礼物 328
参考文献 334

作者介绍


阿蒙,山西太原人。生于城市,自幼热爱并且亲近自然,喜欢记录生活,自觉生灵可敬、万物可亲。爱博物,爱科普,他和一群立志于发扬博物学精神的朋友们一起利用自己的空闲来为大家传播科普知识,分享博物带来的快乐。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时蔬小话》的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书的实际信息: 《田园拾味录:乡野的馈赠与手作的温度》 一、 书籍主题与定位:回归土地的诗意生活 《田园拾味录》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或园艺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慢生活”的哲学随笔,通过对传统农耕文化、本土食材的深入挖掘,以及对乡村手作技艺的温情记录,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古老契约。本书的核心在于重建现代人与土地的连接,强调从播种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值得尊重的劳动与智慧。 全书的基调是沉静而充满生命力的,笔触细腻,犹如清晨沾着露水的菜叶,清新而富有质感。它旨在激发读者对身边普通事物的好奇心,从一粒种子、一抔泥土、乃至一顿简单的家常饭中,体悟更深层次的生活哲理。 二、 内容结构与深度剖析 本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 第一辑:泥土的呼吸——耕耘的艺术与时令的秘密 本辑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理解。作者以一名“在地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了在不同季节里,乡野间发生的细微变化。 时令的韵律: 详尽阐述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如何精确指导着农事活动,并对比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并非简单的节气介绍,而是深入到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民如何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调整作息。 土壤的语言: 探讨了土壤的“健康”指标,如何通过观察蚯蚓的活动、杂草的生长来判断土地的肥力。书中穿插了对几种古老农家堆肥法的实操记录,如“黑金术”的秘诀,强调有机质循环的重要性。 种子银行: 记录了对几种濒临消失的本土古老作物品种的寻访和保护工作,例如某种特定地域的糯米、只有特定山坡才能生长的豆类。这部分充满了田野调查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 第二辑:餐桌上的记忆——食材的生命轨迹 本辑聚焦于食物本身,超越了烹饪技巧,深入到食材的“前世今生”。 原味至上: 作者倡导“少即是多”的烹饪哲学,用最少的调味料来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正确的采摘、储藏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自然风味。例如,不同采摘时间的番茄在口感和营养上会产生何种细微差别。 消失的味道: 这一部分是对传统腌制、发酵技术的致敬。详细介绍了只有特定家族或村落才会传承的腌菜方法,如“百年酸菜缸”的养护、如何用自然乳酸菌制作出地域特色的酱。这些方法不仅是食物保存的智慧,更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符号。 山野的馈赠: 专门辟出一章讨论野菜的辨识、采集与处理。这部分图文并茂,既有识别毒草的警示,也有烹饪“山珍”的独到见解,如如何将苦涩的野菜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 第三辑:手的温度——农具与手作的传承 此部分将叙事重心从土地和食物转移到“人”与“工具”的关系上,体现了对匠人精神的推崇。 器物有灵: 记录了作者拜访几位老木匠和铁匠的经历。重点描述了传统农具(如镰刀、锄头、木制打谷机)的结构之美,以及它们如何根据人体的自然姿态进行设计。通过工具的磨损和使用痕迹,解读使用者的生活轨迹。 从材料到成品: 探讨了利用农作物的边角料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例如,如何将秸秆编织成日常用品,或将果核用于制作天然染料。这是一种对“零浪费”理念的古老实践。 季节性手作: 记录了乡村中与时令紧密结合的手工活动,如冬日里的草鞋编织、秋收后的晒粮器具的维护等,展现了劳动本身的仪式感。 第四辑:归属与重建——乡村精神的现代回响 本辑是全书的思想升华,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这份田园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都市阳台上的小农场: 提供了基于有限空间(如阳台、小院)进行微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实践指南,强调的不是高产,而是体验与教育意义。 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思考: 作者反思了现代食物供应链的弊端,并提出了基于信任和透明度的社区食物互助模式的可能性。 慢食的哲学: 总结了田园生活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疗愈作用,认为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与自然节律同步带来的内心安宁。 三、 艺术风格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语言风格自然、朴素,却不失文学的韵味。作者擅长使用白描手法,不加过多渲染,让场景和食材自身散发出魅力。插图多采用工笔白描或老照片风格,旨在还原岁月的质感。 阅读《田园拾味录》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乡野智者,在清晨的薄雾中穿行,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劳作后的满足感。它不是教人如何“吃得好”,而是教人如何“活得真”。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从喧嚣中抽离,寻找生活本真滋味的读者的诚意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质感,用“干净利落”来形容或许有些不够,更贴切的或许是“晶莹剔透”。作者似乎毫不吝惜笔墨,但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却能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丰富的画面感和情绪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情绪和氛围的场景时,会巧妙地切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使得阅读的韵律感极佳。例如,在描写内心激烈冲突时,句子会变得短促有力,充满爆发力;而在描绘宁静的日常片段时,则会变得舒缓悠长,充满画面感。这种对语言工具的精妙掌控,让这本书的艺术感染力极强,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听盛宴,让人在文字中体验到丰富的光影和声响。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文字美学有较高要求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于细节的描摹,简直像是将读者拉进了那个鲜活的世界里。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却又处处暗藏深意的叙事手法,读起来不急不躁,却又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弧线都处理得极为细腻真实,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感同身受地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场景的渲染力道把握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喧嚣市井的烟火气,还是幽静山林间的空灵,都能通过文字的魔力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拂面的微风。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质感非常醇厚,绝非一般流水账式的叙述可以比拟。读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种余韵悠长,让人忍不住想反复咀嚼其中的精妙之处,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初只是出于好奇,但翻开第一页后,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节奏牢牢抓住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时而如同潺潺溪水般轻柔舒缓,时而又像山涧暴雨般酣畅淋漓,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一些宏大主题时,所采用的极其个人化和生活化的切入点,不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亲、可感。书中对白的设计也颇为精妙,自然流畅,绝无矫揉造作之感,每个角色的说话方式都带有其独特的地域和阶层烙印,足见作者在生活观察上的功力之深厚。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文学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点的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温暖的旅程,沿途的风景和偶遇的人,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真实感。它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是多层次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当下生活的琐碎感,更有对未来某种不确定性的隐约预示。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情感状态紧密捆绑在一起,景物描写成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和投射,这一点处理得极其高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如此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情和克制,没有过度煽情,却能让读者在不动声色中被深深触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哪个具体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情感基调,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新的体悟。这绝对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力作。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完全沉浸其中,连窗外的天光变化都浑然不觉。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结构的精巧布局,看似松散的人物线索和时间线索,实则暗藏着一条条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不到最后关头,那些铺垫已久的伏笔都不会轻易揭晓,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感,让每一次阅读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描绘出的角色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灰色地带的复杂个体,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让人在批判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同情。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坦诚书写,让作品的深度远超同类题材的作品。每一次读到转折点,都会为作者的布局和笔力感到由衷的折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叙事范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