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十六计
定价:32.80元
作者:佚名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633229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有评析,并附有相关兵家智慧故事的经典作品
n内容提要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堪称是一部“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 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n目录
套 胜战计
n计 瞒天过海 / 002
n第二计 围魏救赵 / 008
n第三计 借刀 / 013
n第四计 以逸待劳 / 018
n第五计 趁火打劫 / 024
n第六计 声东击西 / 028
n第二套 敌战计
n第七计 无中生有 / 036
n第八计 暗度陈仓 / 041
n第九计 隔岸观火 / 045
n第十计 笑里藏刀 / 049
n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055
n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060
n第三套 攻战计
n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064
n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073
n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079
n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082
n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087
n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093
n第四套 混战计
n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100
n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 105
n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112
n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119
n第二十三计 送交近攻 / 127
n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 133
n第五套 并战计
n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 142
n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 146
n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 155
n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 165
n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 170
n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174
n第六套 败战计
n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184
n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 190
n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196
n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 201
n第三十五计 连环记 / 206
n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 215
n作者介绍
佚名。《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无法考证。
n文摘
计 瞒天过海
n【计名起源】
n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朝鲜。这一天大军行至海边,唐太宗看见碧海无边,有了踌躇退缩之意。这时,大将军薛仁贵请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来到一处营帐,丝竹款款,大家开怀畅饮。不久,只听营帐外风声四起,涛声如雷,唐太宗拉开帷幕一看,营帐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经出海了!原来薛仁贵怕皇帝动摇军心,于是就施以“瞒天过海”之计,事已至此,唐太宗也只有下定决心了。(这个典故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n【原文】
n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③阳,
n太阴。
n【注释】
n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n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n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n【译文】
n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n【评析】
n了对方却能让对方不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瞒”则有技巧,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瞒天过海想要奏效,以下条件不可或缺。首先,要制造一个不会引起对方怀疑的假象,这个假象要令对方习以为常,正大光明,因此对方才不会怀疑;其次,即便如此,还是要想方设法混淆对方的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没有精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稳妥。
n【兵家智慧故事】
n曹丕篡汉
n曹丕承袭了父亲曹操的魏王爵位,还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帝,但又不愿落个篡位的名声,于是演出了一场“禅让”戏。
n先是让一般文官进见汉献帝,说什么自曹丕袭魏王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汉献帝应该效仿古之尧、舜,以山川社稷禅让给魏王。汉献帝不忍将祖辈创建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给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带剑进内宫把汉献帝挟出殿来,竭尽威胁之辞,逼他让位。汉献帝为保全性命,只得令人草拟禅国之诏,并送出国玺。曹丕一见诏书和国玺,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马懿等一般文武劝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禅。为了避免天下人议论,应该走一番形式,于是热热闹闹的“禅让”戏开锣了: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谦虚,称自己德薄才疏,请另外求大贤受嗣天位。
n汉献帝一见奏表,还以为曹丕是真推辞,就想趁势作罢。群臣哪里肯放过,连忙说,当初封曹操为魏王时,他也是再三推辞,陛下你三降其诏,他方才答应了。现在你也应该再次降禅位之诏,魏王曹丕肯定会应允的,不得已,汉献帝又让人二次拟了一份禅位诏书。
nn
n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变通”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原本以为这方面的内容无非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权谋之术,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其内涵远超我的想象。它探讨的不是如何刻意去“算计”他人,而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书中对于“因势利导”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比如,书中通过那些著名的历史案例,细致地剖析了“攻其不备”的真正含义,并非简单的突袭,而是在对手完全没有防备的心理预期上进行操作。这种对策略底层逻辑的深入挖掘,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了极强的普适性,它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战场或官场,甚至可以映射到现代商业竞争、人际关系乃至个人职业规划中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生存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皮,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息。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不是那种廉价的胶版纸,而是带着微微的纹理,闻上去还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让人瞬间就能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去。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十分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扉页和一些重要章节的开头,还配有一些古朴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勾勒得非常细腻,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只为应付市场的出版物,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材质的选择到工艺的打磨,都体现了对经典应有的尊重。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时常去触摸和翻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份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我曾经陷入一个工作上的僵局,无论从哪个角度着手都无法打破僵局。在重新翻阅到书中的某一章节时,我忽然间领悟到,我所面临的问题,也许需要的不是更强的“力量”,而是更巧妙的“转化”。书中的智慧,教会了我如何去识别环境中的“虚实”,如何通过看似退让的方式来达成最终的胜利。这不是教人投机取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懂得在不对的时机用错的力气,只会徒增损耗。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最直接的路径往往是最危险的,绕一个弯,找到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切入点,反而能四两拨千斤。这种将古老智慧成功“现代化”并应用于解决当代难题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受益匪浅的地方。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将这本厚厚的大部头啃完了第一遍,坦白说,初读时的感受是有些晦涩和挑战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古典,大量运用了那种文言的句式和典故,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确实需要放慢速度,甚至时不时地要去查阅一下背景资料。但正是这种“慢下来”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真正的乐趣所在。作者的笔法老辣而深邃,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者讲述故事,更是在剖析人性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动态。每一次深入解读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博弈,我常常读到某个精妙的转折处,会忍不住拍案叫绝,感叹古人的智慧竟能如此深不可测。虽然过程中有几次差点被那些拗口的词句绕晕,但坚持下去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强迫你去思考,去挖掘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层逻辑,这种思维上的高强度锻炼,远比轻松愉快的快餐式阅读要来得过瘾和充实。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史料引用和细节考证上的严谨性。可以明显感觉到,编撰者在下笔时是抱着一种敬畏之心的,他们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肆意夸大或歪曲历史事件。每一个引用的典故,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查证和比对,即便是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作者也都会加上旁注进行甄别,指出其可信度所在。这种扎实的基本功,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说服力和学术价值。与市面上那些浮夸的“秘籍”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故事,去触摸到历史事件背后最真实的运作机制。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重新回顾了好几遍相关的历史背景,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