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 : 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
定价:29.80元
作者:李春梅,刘佳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3221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以“美食大国”享誉世界。不仅各种美昧佳肴遍布全国各地。中国菜品更是风行海外。然而,美食一事,除品味之外,更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融会其中。每一个中国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美食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李春梅等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带你从纸上认识、回昧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中从中华饮食的起源和发展、历代名宴、主要菜系和菜品、小吃、主要烹饪技法、饮食礼仪等方面入手。收录了有关中国美食的传说、典故、趣闻、轶事。系统介绍了众多中华经典美食的历史渊源、风味和鲜明特色,折射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形态与时代风貌。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昧道。
目录
章 光阴中的烟火气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中国人的饮食
群芳吐蕊,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食典载春秋——历代饮食专著与饮食理论
至善至美,中华佳馔——历代名宴
八珍百馐,皇歆帝飨——宫廷御膳
深宅大院中的珍馐美味——官府菜
五彩缤纷华夏菜——中国的菜系
中华美味,异域扬名——走向世界的中国菜
名家论吃
中国人的饮食——林语堂
谈吃——夏丏尊
民食天地——舒婷
第二章 岁月积淀的沉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鲁菜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
典雅细腻,本色——苏菜
选料博杂,生猛时尚——粤菜
湘味隽永,热辣风情——湘菜
新鲜活嫩,原汁原味——徽菜
文人气质,淡雅宜人——浙菜
一汤十变,醇和鲜嫩——闽菜
荟萃百家,兼收并蓄——北京菜
名家论吃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狮子头——梁实秋
拌鸭掌——梁实秋
第三章 中国人的主食故事
制作精致,品类丰富——中国面点
纵有珍肴万席,不如饺子一垫_——饺子文化
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中国的面条
农耕文化的精髓——米文化
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悠久的汤文化
名家论吃
饺子——梁实秋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
八宝饭——梁实秋
第四章 厨房里藏匿的秘密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中国美食的色香味
五味杂陈,菜肴之魂——调味的艺术
有肴皆艺,无馔不工——中国菜的工艺
五花八门,各显身手——中国菜的烹饪技法
三分技术七分火——重火功的中国菜
名家论吃
“五荤伐性”——李庆西
“原汁原味”——李庆西
两做鱼——梁实秋
第五章 口腹之欲中的人文情怀
美食应配美器——闲话餐具
室雅客来勤——美食与环境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饮食礼仪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席间雅兴
名扬四海——有雅有俗的佳肴美名
亘古于今,名垂文史——文学名著中的饮食文化
岁时的寄托——四时八节话饮食
流觞曲水,野于饮食——野餐史话
各族肴馔,异彩纷呈——少数民族食俗
信仰孕育,自觉神秘——宗教与饮食
名家论吃
论吃饭——朱自清
劝菜——王了一
说吃——李广田
第六章 历史与文化的馈赠
菜以人传,人因菜扬——名人与名菜
庖丁解牛,各有千秋——历代名厨趣事
品味古老的饮食文化——餐饮
内涵丰富,美食之源——菜单源流
精致新奇,妙趣横生——饮食楹联赏析
食出有典——中国传统美食典故
名家论吃
“涮庐”闲话——陈建功
火腿——梁实秋
烧鸭——梁实秋
第七章 三餐之外的饕餮盛宴
天南地北,千滋百味——中国小吃
新颖奇特,超乎想象——中华怪吃
奇珍异馔,适可而吃——虫餐
异材适用,美味神奇——茶餐与花餐
新秦淮八绝——秦淮河畔的美味
名家论吃
豆汁儿——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梁实秋
奇特的食物——王了一
第八章 清茶老酒的醇芳
茶者,乃养生之道——茶的功用
中国十大名茶——十大名茶
各地茶馆风情——茶馆
泡茶“四要素”——泡茶要点
品茗比赛——斗茶
弃“浓”择“淡”——饮茶学问
相映成趣,锦上添花——美酒与美食
养生酒文化
名家论吃
喝茶——梁实秋
泡茶馆——汪曾祺
饮酒——梁实秋
第九章 对健康的永恒追求
崇尚健康,回归自然——食素有理
医食同源之妙——巧用药膳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科学饮食与养生保健
食物搭配的讲究——饮食宜忌
名家论吃
豆腐——梁实秋
辣椒——王了一
戒酒——老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在“知识密度”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如此完美的平衡。很多号称考据严谨的著作,读起来就像在啃干涩的史料,让人望而却步;而那些过于通俗易懂的读物,又常常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草草带过,无法满足深究的欲望。但这部作品,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在讲述某个地方特色食材的源头时,会引用一些晦涩的古籍记载作为佐证,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用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现代视角来阐释其在当代餐桌上的地位和意义。比如,它对某一种传统腌制方法的历史追溯,不仅涉及到了气候变迁对食材保存需求的影响,还穿插了当时社会对“丰歉”的焦虑,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美食考古,每挖掘出一层新的历史信息,眼前的味觉图景就更加清晰立体一分。我甚至开始留意我常光顾的餐馆里,那些看似寻常的配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传奇,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日常饮食”的看法。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装帧设计得非常有格调,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处理,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流传已久的美食故事。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浮光掠影的菜谱堆砌,或者过于学术化到让人昏昏欲睡。可这本书不一样,它像是领着你,穿梭于烟火缭绕的市井街巷,又悄悄潜入那些尘封已久的宫廷厨房。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食材被火候精准掌控时散发出的那种诱人香气。我尤其欣赏它叙事的手法,并非简单地罗列菜肴,而是将每道菜肴的诞生、演变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紧密地勾连起来。读到某些关于古代烹饪技艺失传与重现的段落时,那种为传统文化感到惋惜又为现代人能够重新发现它们而激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其味更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吃”的深刻探讨,让人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出的饮食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它会像优秀的纪录片导演那样,知道何时该拉近景,聚焦于某一个精湛的手艺细节,比如一个刀工的微妙之处,或者一次发酵过程的恰到好处;又会在适当的时候拉远景,将视角提升到宏大的社会变迁层面,探讨比如丝绸之路对某味调料传播的影响,或是一场战乱如何催生出一种“流亡”的食物。这种起伏跌宕的阅读体验,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我常常在深夜里被某一段描写勾起了强烈的食欲和探索欲,不得不放下书,起身去厨房翻找类似的食材,试图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复刻出那种古老的味道。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美食描绘成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始终将其锚定在“人”的身上——是农夫的汗水,是妇人的智慧,是游子的乡愁。这种对“人与食物关系”的深情刻画,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贴合其主题——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传播的清晰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深奥,佶屈聱牙;也不像网络美食文章那样轻佻浮躁。作者的遣词造句,带着一种温润的雅致感,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地咂摸才能体会出其中层次丰富的回甘。很多形容词的使用,精准而富有画面感,比如描述某类食材的口感时,会用到“糯而不腻”、“韧而不柴”这种听起来就非常讲究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它会用现代的科学概念去解释古代的经验总结,让那些看似神秘的传统美食制作流程变得合乎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技艺中那种不可复制的“灵性”。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让我对中华饮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绝非一本普通的“美食指南”能够给予的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敬畏”。我们习惯了现代工业带来的便利和稳定,对于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已经疏于关注。然而,这部作品通过对传统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人为了对抗自然、为了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风味价值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无尽的巧思。它详细描述了古代酿造、熏烤、风干等工艺的原理,这些知识点绝非简单的“告诉”你,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清晰的逻辑,让你“理解”其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比如,书中对某地特有酱油酿造过程中对微生物环境的苛刻要求,简直像是在描述一个精密的生物实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享用到的很多经典风味,其实是无数代匠人积累下来的活的科学知识。它激发了我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的兴趣,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时间沉淀的尊重,才是真正滋养我们舌尖的“调味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