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川菜

重口味川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建忠 著
图书标签:
  • 川菜
  • 重口味
  • 麻辣
  • 家常菜
  • 美食
  • 烹饪
  • 菜谱
  • 下饭
  • 特色菜
  • 川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17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61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厨必读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重口味”是川菜给人的第一印象
  “重视口味”才是川菜精髓
  味美,味多,味浓,味厚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在复合味中品出食材原味
  在原味中享受复合味中的惊艳
  125道用心制作的重口味川菜
  凝聚了川菜烹饪大师近30年专业经验
  拱手托出业内秘而不宣的诀窍和关键
  教您烹调出鲜、香、醇、厚的过瘾川菜

内容简介

  

  《重口味川菜》完整呈现作者习厨、事厨近30年的烹调经验,总结出川菜“重口味”的真谛,即“重视滋味、口味”。在书中,作者回归本质,每种特色类别精选125道菜品,从材料着手,选择天然、传统的食材、调料、辅料,充分诠释川人“重视”滋味、口味的烹饪工艺与态度,除了菜谱外,特别奉献菜品风情、烹调秘诀及关键步骤的揭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川菜味之源

川菜的源头18

大移民与川菜19

在“味”上作文章20

川菜重口味的变与不变21

第二篇 川菜味之调与料

调味首重鲜香味24

百味基础是咸味25

食材本色是鲜味26

开胃爽口是酸味26

好恶分明是苦味27

奇香快感是麻味27

色艳刺激是辣味27

诱人第一是香味28

愉悦相融是甜味29

特色食材29

第三篇 家常菜重滋味

家常菜特点 30

1重口味仔兔 32

2酸溜溜豆花 34

3回锅肉 36

4藿香大鲫鱼 38

5重口味梭边鱼 40

6七0版土豆泥 41

7香辣兔脑壳 42

8风味鸭脑壳 44

9家常圆子汤 45

10酸菜水滑肉 47

11鱼香肉丝 48

12家乡坨坨肉 50

13风味土豆片 52

14嫩豆腐烧猪脑花 54

15嫩姜烧鳝鱼 55

16口味焗猪手 56

17锅边馍馍 58

18干锅排骨 60

19肥肠血旺 62

20烧椒茄子 64

21小尖椒爱上豇豆 65

22泡野山椒面疙瘩 66

23二面黄炒腊肉 68

24酸菜炒汤圆 70

25糯米蒸肥肠 72

第四篇 经典菜重回味

经典菜特点 76

26藤椒钵钵鸡 78

27双椒香辣虾 80

28招牌馋嘴蛙 82

29干烧松茸 84

30生爆大甲鱼 85

31绍子烤脑花 87

32回味天梯 88

33红运大鱼头 89

34鲜椒乌鱼片 90

35铁板蛋豆腐 92

36干锅有机花菜 93

37石锅麻鸭 94

13风味土豆片 52

14嫩豆腐烧猪脑花 54

15嫩姜烧鳝鱼 55

16口味焗猪手 56

17锅边馍馍 58

18干锅排骨 60

19肥肠血旺 62

20烧椒茄子 64

21小尖椒爱上豇豆 65

22泡野山椒面疙瘩 66

23二面黄炒腊肉 68

24酸菜炒汤圆 70

25糯米蒸肥肠 72

38水豆豉爆鸭掌 96

39青椒黄喉血旺 97

40炝锅岩鲤 98

41铁板鱿鱼须 100

42韭香炒千层肚 102

43小米椒爆鸡肫 103

44芝麻鱼泡 104

45酸菜烧肥肠 106

46水晶滑牛 108

47芋儿鸡 110

48青椒口味蛇 112

49家常豆腐皮 114

50筒笋烧牛腩 116

第五篇 新派菜重趣味

新派菜特点 120

51莲白炒水晶粉 122

52折耳根炒腊肉 124

53馓子炒银芽 125

54腊味巴山豆 126

55金丝虾球 128

56酥椒掌中宝 130

57韭香童子鸡 132

58葱末肝尖 134

59蜂窝玉米 135

60石锅老豆腐 136

61椒麻鱿鱼花 138

62搓椒脆瓜丝 140

63柠檬蒸玉米 142

64蓝莓土豆泥 143

65杏鲍菇炒牛肉粒 144

66青麦仁炒腊肉 146

67生煎老南瓜 147

68燕麦炒山药 149

69风味时蔬 150

70尖椒炒脆花肉 151

71腰果爆爽肉 152

72萝卜鸡丸 154

73四季豆煸海参 156

74青椒小香菇 158

75香嘴牛肉丝 160

第六篇 功夫菜重本味

功夫菜特点 164

76虾球粗粮汇 166

77浓汤全家福 168

78红焖大甲鱼 170

79滚石烤松茸 172

80滋补甲鱼煲 173

81红明炉豆汤野菌 174

82竹荪肝膏汤 176

83开水白菜 178

84蛋黄小米狮子头 180

85养颜芦荟 182

86羊肚菌菊花盅 183

87生烧什锦 184

63柠檬蒸玉米 142

64蓝莓土豆泥 143

65杏鲍菇炒牛肉粒 144

66青麦仁炒腊肉 146

67生煎老南瓜 147

68燕麦炒山药 149

69风味时蔬 150

70尖椒炒脆花肉 151

71腰果爆爽肉 152

72萝卜鸡丸 154

73四季豆煸海参 156

74青椒小香菇 158

75香嘴牛肉丝 160

88水峰子煲粥 186

89菜心爆虾球 188

90白果炖鸡 190

91山菌炖大鱼头 192

92小米青菜钵 193

93带丝扣酥排 194

94松茸老南瓜 196

95鱼丸娃娃菜 197

96鸡丝豆花 198

97花菇炖萝卜 200

98蜜汁毛芋儿 202

99芙蓉红花蟹 203

100萝卜丝炖雅鱼 205

第七篇 江湖菜重奇味

江湖菜特点 208

101蒜香鱼 210

102凉瓜鱼 212

103风情带鱼 214

104凤尾西芹 216

105烧椒黑鸡脚 217

106雨花石烹鲜虾 218

107四川冒菜 220

108青椒牛仔骨 222

109有机豆炒酱肉 224

110砂锅韭菜 225

111川式毛血旺 226

112豆花腰片 228

113青椒千层肚 230

114蒜香九肚鱼 232

115小尖椒红烧肉 234

116泡豇豆烧脆鳝 236

117油渣莲白 238

118火爆鸭肠 239

119酒仙肥肠 240

120霸王腰花 242

121招牌耗儿鱼 244

122葱香肥牛 245

123香辣爬爬虾 246

124蹄花烧江团 248

125麻辣口口脆 250

附录一:川菜常用复制调料

附录二:刀工成形

精彩书摘

  家常菜特点

  滋味第一,百吃不厌家常菜

  四川因气候、地理条件极佳,许多农作物可说是种下去就等着收成,人闲了就会想变花样。四川地区虽物产丰富,但在看天吃饭的农业时代,获取的食材还是受限于季节与所住环境,常常一样食材要连着吃上半个月一个月,想变花样、百吃不厌,只有在滋味上作文章。这四川盆地还有一特点,就是低洼潮湿,加上雨水较多,长期下来体内湿气重,感觉很不舒服。受环境的影响,在日常饮食方面,巴蜀地区就与其他地区不太一样,百姓饭桌上的家常小炒菜肴,特别喜欢多多少少在菜肴里面放花椒或与辣椒有关的调味料,用来提味并去除体内湿气。

  一般四川百姓家庭有的调辅料就是常见的那几样,糖、盐、醋、郫县豆瓣、酱油、豆豉,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人们却热衷于发挥创造力,想方设法在比例上、工艺上烹煮出最多样的滋味。在这基础上,源自家庭的百姓菜经餐馆酒楼大厨的借鉴与完善后,许多菜从家庭餐桌走上餐馆酒楼的席桌,成为川菜体系里拥有最大群众市场的家常菜类别。

  综合百姓家常菜与餐馆家常味菜肴,共同的特点是成菜色泽红亮,家常风味浓厚,咸鲜醇香,微辣而不燥。进而在川菜中形成一种特有味型──家常味,同时家常味也常用于形容川菜餐饮市场的一种特色、风情。川菜餐馆酒楼里的家常菜成了百姓下饭首选菜肴,百吃不厌,自然拥有最大群众市场。

  家常菜,家常却不寻常

  家常菜虽然滋味摆第一,但这滋味并不只限于调味料,也包含食材的原味。因此,在烹调家常菜时,成菜后要香气温和却不寡淡,微辣而不显燥辣,还能吃出食材原料的清香或鲜甜。

  细说一下家常菜的滋味特点──咸鲜醇香,微辣而不燥。主要在于家常菜的调味只使用少量的郫县豆瓣、姜、蒜及花椒、辣椒,这少量是相对其他类型的川菜而言,一般百姓家庭基于不浪费原则,调辅料的使用相当节制,延续至今反而是一大特点。调辅料用量小却要烹调出饱满的滋味,关键就在烹调时先用油将调辅辅料炒香,从而引出调辅料最饱满的滋味、香气,再进一步使滋味、香味融入到主料食材当中,这样成菜滋味满满,是极为下饭的。即使在酒楼,菜肴一上桌热气腾腾、香味四溢,每一口都是咸鲜醇香,家常风味浓厚,微辣不燥,让人食欲旺盛,恍惚间有一种在家吃饭的轻松感,甚而会有母亲的味道。这滋味在餐桌上常是“不亮也光”,不是亮点也肯定吃光光!

  大部分家常菜的成菜色泽、形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相对平凡、简单且随意性强,烹调工艺上多以小煎、小炒、烧、烩、蒸等方式成菜,对多数厨师而言,相对易于烹调操作,盛盘时随意性很强,常以风格纯朴的小盘、小盆、土碗、小碟等餐具装盘成菜,这不拘一格的特点,恰好再次突显家常风情由此可见家常菜的不寻常处就是在平凡的外表下,用滋味强力诱惑你我的嗅觉、味觉和食欲。

  回锅肉:色泽红亮,家常味醇厚,质地滋糯 ︱味型:家常味 ︱烹饪工艺:煮、炒

  回锅肉虽只是一道佐酒拌饭的小炒菜肴,却是川菜家常味的代表菜,醇厚酱香味加上微辣回甜的滋味,早已成为四川人共同的家乡滋味、味蕾记忆。不只家庭餐桌有回锅肉的身影,在高档宾馆、酒店,或是小摊、饭馆也都是必备菜品,因为只有这回锅肉能慰藉出行在外川人的思乡思亲之情。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回锅肉,都会觉得用料普通,调料随手可得,烹调工艺也相对普通,食用上更没有季节性之分,是。过去的传统是每逢清明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须祭祖,为了表达对过去祖辈们的感恩与敬意,家家都得买一二斤猪肉整块煮熟,进行祭祖活动,祭拜完后才将这整块熟肉切成片回锅,添加些豆瓣、豆豉、甜面酱、青蒜苗等调料炒制,经祖辈的一代代相传,这一回锅的动作就成了这道菜的名字“回锅肉”。此外,早期物资条件差,食用油缺乏,回锅的肉片在调味炒制前都要先将猪油熬出来,于是在老一辈的口中又将这菜称之为“熬锅肉”。

  【原料】:带皮二刀肉600克,青蒜苗200克,郫县豆瓣20克,豆豉10克

  【调味料】:川盐1/4小匙,味精1/2小匙,白糖1/4小匙,甜面酱2小匙,酱油1/4小匙,色拉油3大匙

  【烹调制法】

  1 将带皮二刀肉入七分水满的锅中,用大火煮沸,转小火煮约20分钟,离火浸泡10分钟,将二刀肉捞出放凉备用。

  2 将放凉的二刀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青蒜苗洗净斜切成2厘米长的菱形段备用。

  3 取干净炒锅上火,倒入色拉油3大匙烧至四成热,下切好的二刀肉片入锅爆炒出油,待到肉片呈灯盏窝状时,沥去锅内多余的油,放郫县豆瓣、豆豉入锅,炒香亮色,调入甜面酱、白糖、酱油翻炒,上色和匀。

  4 将青蒜苗段放入锅内翻匀,用川盐、味精调味,炒匀出锅。

  【大厨经验秘诀】

  1 回锅肉选料必须用带皮的二刀肉,它肥四成瘦六成,肥瘦紧密相连,不脱层。后腿肉分为头刀肉、二刀肉、三刀肉。头刀肉肥肉多、瘦肉少,三刀肉瘦肉多肥肉少且肥肉容易脱层分家,故这两个部位的肉不适宜做回锅肉,二刀肉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材料。

  2 炒回锅肉一般来说用黑毛猪肉炒的比白毛猪肉的好吃,因黑毛猪的皮厚肉嫩,白毛猪的皮薄肉粗。

  3 郫县豆瓣品牌繁多,制作豆瓣的工艺和流程各不相同,宜选晾晒、发酵、密封酿制三年以上的最佳。若能取得十年以上的上等精品豆瓣炒制回锅肉,那回锅肉香气是扑鼻而来,闻到就已经垂涎三尺,成菜更是色泽红润而富有光泽。

  4 炒回锅肉用的青蒜苗最好选蒜苗的中段,清香而碧绿,再以斜刀切成菱形段。青蒜苗的最佳产季为每年的冬腊月,农历过年前后,农历二月以后的青蒜苗开始长出苔,口感变粗,且缺乏清香感,不适宜炒回锅肉。

  5 二刀肉入锅必须炒至呈灯盏窝,达到这种程度的肉入口滋糯而不显油腻。炒制时需要掌握好时间及火候大小,以中小火为宜,慢慢将肉炒至出油、开始起卷为宜。

  【菜品变化】:苕皮回锅肉,小米椒回锅肉,莲花白回锅肉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提炼本质,总结创新

  今天的中国餐饮业,正进行前所未有的市场转型,大众化成为市场的主旋律,老百姓餐饮市场成为餐饮消费的主体,可以说,在餐饮业,得百姓喜好者得天下!在这种形势下,有一批餐饮人,勇于创新,将中国传统、丰富的烹饪文化与当今大众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相结合,立足各大菜系之根本,求新、求变,更好地满足和引领当今消费者的餐饮消费潮流。本书作者—川菜名厨朱建忠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直以来,川菜以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中国烹饪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更是凭借其口味鲜香厚重、原辅料多变、菜式多样、回味绵长多变、价格适中、勇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占领市场。不仅在四川本地,在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广大百姓餐饮市场的追捧和喜爱。本书作者立足自身近三十年的川菜烹饪造诣,总结川菜菜系取材和制作工艺的精华,提炼本质、总结创新,将现代川菜的本质和创新的心得领会集结成书,进一步传播、发扬川菜文化。

  我们常说,一个菜系的兴起,要有好的企业和好的烹饪大师作为依托,自2010年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美食之都”以来,川菜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川菜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优秀的川菜企业和川菜烹饪大师迅速成长,并辐射全国,我相信在朱建忠等一批川菜名厨、烹饪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川菜的饮食文化和制作工艺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创新融合,深入民心,走出国门!川菜也将成为餐饮业大众化进程中的领先菜系之一!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

  阅读佳肴,品味好书

  川菜是一个源自大移民省“四川”的菜系,因此与各大菜系间可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根据不同的环境与口味偏好做出灵活应变,这或许是川菜流行大江南北、风靡全国的关键因素。这样的异同不是刻意养成的,而是在漫长且残酷的历史洪流中形成的。在今日的四川几乎已找不到严格意义上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追溯每个人的祖辈会发现都来自四川省外、大江南北。

  这样复杂的族群在历史洪流中带着各自的文化习惯、口味偏好、烹饪工艺进入了这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天府—地理上像个大锅子的四川盆地中,经过近四百年的煎煮炒炸、激荡融合,塑造出极具包容度与丰富度的四川人特质,这一特质也成就了川菜菜品的丰富度、工艺的包容度,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丰富多彩的特点。

  我曾说过,美食必须具有三性:严谨的科学性,鲜明的文化性,独特的艺术性。而好的美食书也应该符合三要素,即内容丰富、严谨有科学性,鲜明的菜系文化、风情,照片、排版、装订具有艺术性。

  然而放眼今日的美食书,符合这三要素的寥寥可数,特别是菜谱书,一定程度上往“流行、快速、简易、平价”的市场方向偏移,形成靠包装营销的现象,在内容、文化上就常有所不足或倾向于肤浅!

  因此一本好菜谱书,或说川菜菜谱书,作者要有过硬的厨艺,这本《重口味川菜》的作者朱建忠,厨艺师承中国烹饪大师、四川儒厨舒国重大师,可说是厨艺全面、撰写严谨。在书中,作者回归本质,总结出川菜家常菜重滋味、经典菜重回味、新派菜重趣味、功夫菜重本味、江湖菜重奇味等五大特色,每一特色精选25道菜品,从材料着手,选择天然、传统的食材、调料、辅料,充分诠释川人“重视”滋味、口味的烹饪工艺与态度。细读之余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每道菜的工艺、烹调心得是全面细致、不藏私,让这本书拥有丰富、严谨的内容,更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为作者朱建忠策划出书的是赛尚图文事业有限公司(台湾),其突破传统的出版理念、策划能力、摄影水平、编辑设计能力,让此书具备鲜明的菜系风情,艺术性的图片版面,补足了我心中理想美食书的另两个要素,一本好的菜谱书《重口味川菜》由此诞生。

  赛尚总编辑蔡名雄是我所认识的少数年轻、有理想的出版人,不只出版川菜书,也深入研究川菜文化、历史,更对花椒有独到研究和全面解读,让身为四川成都人的我深感佩服,在此表示感谢。

  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主席

  作者序

  川味就是重口味

  随着2010年9月首本《川味河鲜烹饪事典》(繁体版名《川味河鲜料理事典》)的发行,及2013年6月第二本《经典川菜—川味大厨20年厨艺精髓》(繁体版名《就爱川味儿》)问世之后,本以为就此可以闲下来,专注于本行的厨房管理和菜品改良的技术研发。

  计划不如变化。2013年9月我出差到湖南、山东、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考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同行人员在茶余饭后闲聊中,纷纷分享自己的考察感想,分析、评价、总结并提出可能的借鉴方式,这些极大触动了我。

  回到成都后,我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川菜所学,思考着如何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特点与其他菜系的优点融合、运用或借鉴,并试着将考察所学习的经验,结合川菜烹调技法进行菜品调试。在一次新菜品调试中,有一道菜品叫“小米椒爱上小公鸡”,成菜鸡肉外表干香、内部细嫩,小米椒鲜辣味浓烈而厚重。尝几口后嘴唇跳舞、头顶冒烟,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连鼻

  涕都要流下来,其中一位同事突然大喊一声“爽”!另一位同事则说了一句,真是“重口味”!听到这三个字,我茅塞顿开,终于悟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川菜精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埋头于川菜研发中,未曾发现,川菜精髓早已填满我的生命。

  在川西平原的成都,“重口味”一词既是褒意又是贬意。但从我的烹饪专业角度看,“重口味”一词是指不论清雅原味、咸香鲜醇、味浓酱厚或大麻大辣的菜品,掌厨者都能以严谨的态度准确呈现应有的滋味并给食客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川菜就是注重口味、注重味道的菜系,“重口味”三个字,简单、明确,直入核心地道出了川菜精髓。也因此,好长一段时间里,总觉得应该去做点什么。回顾围绕着川菜原料、味型、技法的第一、第二本书,发现自己想做的就是写一本彰显川菜注重味道的菜谱书。然后我立马将想法通过电邮告知赛尚的大雄。很快,大雄将我的想法理成文案,经过多次交流,定下了内容大纲。在后续长达一年的外出考察学习、烹饪教学、厨房的实际工作中,我时常构思此书要带给读者哪些技巧、知识,菜肴味型、色泽、原料的取材和器皿如何呈现。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白天除教学外,还兼顾几家酒店的管理、菜品研发,无法静下心写作,只能在晚上或节假日、出差、休息的时间进行写作。为了提高效率,我通过手写的方式每天完成一部分稿件,历时半年才全部写完。这里要感谢我的同事巫柳在工作之余帮我完成电子文稿的打字工作。

  2014年7月中旬,正值成都最热的三伏天,配合大雄在成都的时间,经两三天的准备正式开始进行菜品相关拍摄工作,这是前半部分的菜品拍摄。眼看拍摄即将完成,却突然下起暴雨,持续到白天仍没有停歇的迹象,由于拍摄场地特殊,是在邮轮的三楼,加上成都连日大范围降雨,我们的工作压力也随水位的上升而升高。眼看河水就要超过警戒线,一旦超过,整艘邮轮必须马上停

  止接待客人,停水、停电、停气,并要撤离邮轮。我一边观察水位线状况,一边忙于菜品的制作,还要管理邮轮的厨房工作,楼上楼下跑到手脚发软。在紧张忙碌中,在电源、气源、水源切断的那一瞬间,我们终于艰辛地完成了前半部分的拍摄工作。之后的两三个月里,梳理、修改菜单文字,并于11月完成了后半部菜品的拍摄。

  在此感谢“成都锦城一号邮轮”王总对我工作的支持和拍摄场地的安排;感谢成都二仙桥酒店用品市场的“凯风商行”和“汉森厨具”为本书提供餐具;感谢“成都老刘家食品公司”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我的家人、同事及我的徒弟们对本书出版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师父舒国重平时的教诲与关心、帮助;感谢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女士、美食家李树人老先生专文推荐。

  2015.02.08


《园林诗意:宋代文人园林审美探微》 作者: 林远山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附彩绘插图及园林手绘图稿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80987-654-3 --- 内容简介: 《园林诗意:宋代文人园林审美探微》并非一部关于地方菜系烹饪技艺的指南,亦非对辛辣刺激味觉体验的描摹。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为雅致、内敛且充满哲学意味的领域——宋代文人阶层对私家园林的营造、欣赏与精神寄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宋代园林已超越了单纯的观赏性建筑,成为文人构建“精神桃花源”、实践“隐逸哲学”的物质载体。通过对宋代文集、笔记、尺牍以及现存部分遗址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复原出一种独特的宋人审美情趣:即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妙的造景手法,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第一章:时代的背景与文人的精神需求 本章首先概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在政治哲学上的内收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如何反作用于文化领域,催生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关注。与唐代恢弘大气的审美趣味不同,宋代文人更偏爱精致、含蓄、富有禅意的表达。园林,作为摆脱官场喧嚣的避风港,成为了他们实践“格物致知”和“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我们探讨了理学思潮对造园理念的影响,以及“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如何具体投射到庭院的尺度、材料和意境选择上。 第二章:造园的哲学基石——“意境”的构建 宋代园林之精髓在于“意境”。本书详细剖析了如何通过有限的元素——山石、水体、花木、建筑小品——来营造无限的联想空间。我们分析了苏轼、米芾等大家在园林题咏中的用词,例如“清、静、远、微、幽”,这些词汇揭示了他们对空间深度的追求。 叠山理水的新手法: 论述了宋人如何摒弃唐代追求高耸的假山,转而偏爱“宜其小巧”的太湖石。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的特性,被视为山水之“骨相”,其抽象形态更符合文人对“道”的体悟。水景的运用也从单纯的池塘扩展到引入活水、设置溪涧,追求“活”与“动”的生命力。 建筑的渗透性: 研究了亭、榭、舫、轩等建筑在宋代园林中的角色。它们不再是独立的观赏主体,而是作为连接室内与自然的媒介。例如,曲折的游廊和半开的轩,创造出“移步换景”的动态体验,使游园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时间的艺术。 第三章:花木的情志寄托——“花”的身份嬗变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研究宋代文人对植物的审美转变。在唐代,花卉常被用于烘托富贵或艳丽的气氛;而在宋代,花卉被赋予了明确的道德和人格象征。 我们详细分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柏的地位提升。文人不再满足于栽种大量应季花卉,而是着重于“品赏”具有耐寒、傲骨、气节象征的植物。例如,在寒冬中赏梅,不是为了花开的繁盛,而是为了感悟其不畏风雪的坚韧品格。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实际上是文人自我修养的外化。 第四章:文人与园林实践——案例分析 本章选取了几个重要的宋代私家园林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尽管多数实物不存,但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得以重构其设计理念: 1. 米芾的“仅供卧游”之思: 探讨米芾对园林的理解,他追求一种“不着痕迹”的自然,甚至在想象中构建自己的山水,体现了文人对物质占有的淡泊。 2. 苏州韩氏园林与“曲折含蓄”: 分析了江南士大夫如何将有限的城市空间,通过精妙的借景和障景手法,营造出无限的幽深感,将“闹中取静”的哲学付诸实践。 3. 士大夫的园林笔记与交流: 揭示了宋代文人之间通过书信和笔记交流园林布局、石头选择的心得,这表明园林设计已成为一种知识分子间的“雅集”方式。 第五章:园林艺术的延伸——诗、画、园的融合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而园林是这一切融合的载体。本书论证了园林如何成为诗歌的“实体化”和绘画的“三维化”。 诗入园: 探讨了题咏匾额、楹联对园林意境的强化作用。诗句不再是附加装饰,而是点明造景者赋予空间的哲学主题。 园入画: 分析了宋代山水画中对于园林景观的描绘,这些画作往往强调空间布局的层次感和留白处理,这与真实的园林空间设计思想高度一致。 结语:雅致的遗产 《园林诗意》旨在让读者跨越时空,体会宋代文人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寻求的宁静与和谐。这不是一部关于如何种植花卉或饲养锦鲤的指南,而是关于一种深刻的、内向的审美哲学——如何以最克制的手段,达到最深远的意境,最终在一方庭院中,实现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完美构建。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园林史、宋代文人生活美学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在艺术中体现感兴趣的读者。 --- (全书约20万字,配有精美的宋代园林拓片临摹图、经典园林手绘平面示意图,以及与园林相关的宋词名句插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味道有着极致追求的美食爱好者,常年在各种餐厅和食肆间穿梭,搜寻那种能触动灵魂的美味。《重口味川菜》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味觉探索的指南。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川菜的灵魂所在。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辣椒品种的细致区分,以及各种香料在不同菜肴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书中对“辣”的阐释,不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上升到了辣的层次、辣的温度、辣的余韵。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水煮鱼”,那种鲜嫩的鱼片浸润在滚烫的辣椒油中,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吃进嘴里,麻、辣、鲜、香、烫,五种味道在口中交织,仿佛一场味觉的盛宴。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川菜的传统制作工艺,比如关于豆瓣酱的酿制过程,让我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调料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讲究,每一道菜都配有精美的图片,让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川菜的魅力之中。我一定会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必备,继续在这片味觉的海洋中遨游。

评分

《重口味川菜》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我从一个对川菜“浅尝辄止”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川菜“乐此不疲”的爱好者。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烹饪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川菜的精神。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好的川菜,讲究的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这句话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川菜的“重口味”并非是粗暴的辣,而是通过精妙的调味,将各种味道融合得恰到好处,形成独特的风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辣子鸡”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把鸡炸干炸香,更重要的是在调味时加入了大量的辣椒和花椒,让鸡块的香辣味道更加浓郁,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腻。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道菜的呈现都让人食欲大增,而且步骤清晰,非常适合在家尝试。我家里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川菜试验田”,每一道新学会的菜肴,都能带来不小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川菜就是麻辣,但《重口味川菜》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刚拿到书,翻开第一页就被那鲜亮的辣椒油、浓郁的豆瓣酱、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却充满诱惑的香料给吸引住了。我平时做菜也就是家常小炒,想着这“重口味”是不是会很难驾驭。结果,书里的菜谱写得非常详细,从食材的挑选,到每一步的精确计量,再到火候的把握,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尝试做了里面的“麻婆豆腐”,简直惊艳!豆腐嫩滑,肉末酥香,麻辣鲜香的滋味在舌尖跳跃,一点都不觉得油腻,反而让人食欲大开。而且,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川菜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做菜,更是在了解一种生活方式。我特别喜欢关于“鱼香肉丝”那一章节的介绍,原来它不是真的有鱼,而是用了“鱼香味”的调料组合,这个说法太有趣了!这本书让我对川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不断尝试新菜肴的动力。现在,我的厨房里充满了各种香料的味道,也多了好多值得骄傲的拿手菜。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重口味川菜》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我之前对川菜的印象就是那种非常刺激、难以接受的辣味,总觉得离自己的口味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辣味十足的菜肴,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川菜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干煸四季豆”的那一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炒制,还详细说明了煸炒的原理,以及如何让四季豆保持干香酥脆的口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不那么“重口味”的川菜,比如一些汤菜和凉菜,它们同样有着独特的风味,而且更加清爽开胃。我尝试做了几道,发现即使是不太能吃辣的朋友,也能接受并爱上。这本书让我发现,川菜的魅力远不止于麻辣,它是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烹饪体系。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川菜就是“无辣不欢”,直到我朋友推荐了《重口味川菜》,我才发现自己对川菜的理解有多么片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川菜除了麻辣之外,还有那么多丰富多样的风味。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没有一味地强调“重口味”,而是更注重如何将各种味道平衡得恰到好处。比如,它会教你如何通过不同的调料组合,来呈现出“鱼香”、“怪味”、“糊辣”等独特的风味,这些风味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层次、有深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回锅肉”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炒制,更强调了煸炒的火候和酱料的比例,出来的成品肥而不腻,香气四溢,绝对是下饭神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没有太多专业的烹饪术语,即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看懂。我尝试做了几道菜,家人朋友都赞不绝口,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其他的菜肴了,感觉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

质量不错,很划算,值得买!

评分

品类多,制作过程通顺易懂,简单易操作!

评分

买来学习做菜,还是不错的。

评分

看过对我这个小白来说很不错

评分

全彩页印刷精美,看着都是美好的享受,值得收藏的一本书。京东买比线下书店打9折划算多了

评分

这个还可以,有不少安逸的

评分

好书,非常值得拥有的

评分

可以 可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收藏了很久的书,年中活动入手了,经典书籍,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