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花图鉴 9787534160301

中国茶花图鉴 97875341603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 著
图书标签:
  • 茶花
  • 园艺
  • 植物图鉴
  • 花卉
  • 中国植物
  • 园林
  • 观赏植物
  • 科普
  • 植物学
  • 养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160301
商品编码:3013958743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茶花图鉴 作者 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
定价 398.00元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160301 出版日期 2014-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编著的《中国茶花图鉴(精)》全面阐述了中国茶花品种的几大种类,包括华东山茶、云南茶花、金花茶、茶梅、原种等在内的8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详细介绍了别名、产地、性状描述、识别特征等,并配有精美彩色图片,是中国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茶花品种的图鉴。

   作者简介
管开云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花卉资源学家,保护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植物园协会副秘书长、国际茶花学会副主席、中国茶花新品种登录委员会主任等职。发表植物新种14个,注册植物新品种27个,获国家发明7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论(译)著23部。获全国环境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李纪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首席专家,国际山茶花学会理事,中国花协茶花分会副会长,中国茶花育种组常务副组长。从事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茶花品种分类,常规与分子育种,花色苷辅助育种,新品种Dus 测试,轻基质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王仲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园林园艺中心主管。国际茶花协会终身会员,国际茶花品种登录代表。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多年从事山茶属植物的引种和培育工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出版了《云南山茶家养100问》、《云南省楚雄市茶花古树录》和《201 2国际茶花大会论文集》。合作培育了‘彩云’、‘滇池绣球’、‘滇池明珠’、‘粉红莲’、‘红霞迎春’、 ‘玉洁’等十余个等山茶新品种。获得授权三项。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山茶品种
云南山茶品种
茶梅品种
其他茶花品种
原种
金花茶
附录:缺照片的山茶品种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园林艺术的诗意栖居:一窥世界著名园林设计精粹 本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历史悠久且艺术价值极高的园林实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跨越文化与地域的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穿越历史长河,从古典的东方意境到宏伟的西方对称,细致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运用自然元素,构建出与自然和谐共生、寄托人文精神的“人造自然”。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植物或物种的图鉴式罗列,而是将园林视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载体,深入探讨其空间布局、流线组织、意境营造以及材料运用等核心要素。我们力图通过对这些大师级作品的解构,揭示园林艺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以及社会功能。 第一部分:东方园林的写意与留白——天人合一的哲学空间 本部分将重点考察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园林的精髓。 中国园林:咫尺山林,移步换景 我们将从苏州园林的经典案例入手,如拙政园、留园等,分析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手法。重点剖析: 借景艺术: 如何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邻里,巧妙地纳入园林视野,实现有限空间内的无限延伸。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引入,更是心境上的拓展。 空间序列的营造: 探讨曲径通幽、漏窗隔景的运用。如何通过廊、亭、轩、榭的巧妙排列,引导游览者的脚步和目光,形成“欲扬先抑”的层次感。 理水与叠石: 阐释太湖石的审美价值及其在山石布局中的象征意义。水体(池、湖、溪)在园林中的导向、反光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以及如何模拟自然水域的形态。 文人情怀的融入: 分析匾额、楹联、花木配置(如松、竹、梅)在园林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如何将诗词歌赋的精神融入具体的景观要素中。 日本园林:禅宗的静谧与物哀之美 本部分将着眼于日本园林的极简主义和精神性。 枯山水(Karesansui): 深入解读以龙安寺石庭为代表的作品,分析白砂(象征水波)、苔藓和石组(象征岛屿或山峦)如何通过极端的抽象化,引导观者进行冥想和自我反思。探讨“空寂”(Wabi-Sabi)的美学原则在园林中的体现。 回游式庭园与筑山庭: 对比如兼六园等大型回游式园林,分析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观景点来演绎季节的更迭和自然界中宏大的景象。 第二部分:西方园林的秩序与荣耀——理性构建的自然秩序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欧洲古典园林的理性精神和对自然形态的控制。 法式园林:绝对君主的几何意志 以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分析路易十四时代园林设计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轴线与对称: 探讨宏大轴线的设计如何体现人的理性对自然无序的征服与驾驭。 几何母题的运用: 详细解读花坛(Parterre)、绿篱修剪(Topiary)和水景喷泉的几何图案,分析其精确的数学比例和强烈的雕塑感。 透视法的应用: 论述如何通过视线引导和远处的地平线处理,制造出无限延伸的错觉,突出中央建筑的权威性。 英式园林: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 对比法式园林的刻板,重点阐述18世纪英国风景园的兴起及其对古典美学(如Poussin和Claude Lorrain的画作)的回归。 自然主义的模拟: 分析如何通过“借景”和“故意为之的随意性”来模拟一幅理想化的自然风景画。例如,如何设置“假古迹”(Follies)如“残破神庙”来营造怀旧和伤感的氛围。 水体与植被的运用: 探讨人工湖泊的曲岸处理、草坪的开阔处理,以及植物的自然群落式种植,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意境。 第三部分:现代园林语汇的转型与创新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园林设计如何应对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新的环境挑战。 场地精神(Genius Loci): 分析当代设计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场地的历史文脉、地质特征和文化记忆,而非仅仅是表面的装饰。 功能至上与可持续设计: 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分析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中,雨水花园、屋顶绿化、生态廊道等如何从纯粹的美学范畴进入到生态基础设施的范畴。例如,对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从废弃轨道到城市绿肺的转变过程的分析。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合: 考察当代设计师如何运用混凝土、钢材等非传统材料,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在保持强烈艺术个性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场地管理。 结语:园林作为时间与记忆的容器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认识到,无论是东方写意的空灵,还是西方理性的对称,园林始终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对话的载体。它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时间流逝的记录、记忆的容器,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永恒投射。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读者将获得一套分析和欣赏全球园林艺术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缺点,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就在于它太“满”了。内容详实到让人有种“贪心”的感觉,恨不得一口气全部吸收。在介绍特定区域的古老品种时,部分描述略显专业化,对于完全没有植物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间的细微差别,比如不同品种在叶片锯齿深度上的微妙区别。不过,瑕不掩瑜,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详尽,才铸就了它的权威性。我尤其欣赏它关于茶花病虫害防治的章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案,避免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倾向,体现了现代园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也恰好反映了其内容的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里就知道这是一部用心之作,不是随便拼凑的流水线产品,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把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如何从日常的观察中发现不一样的美。在它的引导下,我开始留意小区里那些常被忽略的灌木丛,尝试去区分不同茶花的细微差异——花心那一点微黄的光泽,或是叶脉上淡淡的纹理变化。图鉴中对不同“园艺品系”的遗传学背景也有所涉及,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出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这为我后续的品种收集和搭配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茶花从一种静态的图像,转化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有历史背景的知识体系。我曾对比过市面上其他几本茶花书,但《中国茶花图鉴》在图片质量和信息覆盖面的平衡上做到了最佳,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性、小众品种的收录,显得尤为珍贵,显示出编撰团队长期的田野调查功力。可以说,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充满敬意的现代解读。

评分

这本《中国茶花图鉴》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寻其中蕴藏的自然之美。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所吸引,每一张都仿佛能让人闻到花瓣上清晨的露水气息。图鉴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茶花的起源、历史演变,到不同地域品种的详细介绍,条理分明,即便是对茶花知之甚少的入门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名字和图片,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茶花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园艺价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珍稀品种的培育与养护”那一章节,讲解得深入浅出,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操作建议,让我这个新手跃跃欲试,打算将阳台变成一个小型的茶花园。整体而言,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花爱好者,带着你细致入微地欣赏和了解这些“花中寿者”。对于任何热爱园艺、对植物美学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常备的宝典。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体会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体验。它的装帧设计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哑光纸张,使得照片色彩既饱和又不失柔和,完美衬托出茶花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质。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布置精美的日式庭院中,每读完一页,都有一种心境被涤净的感觉。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茶花入画”的历史沿革部分,作者通过引用古代诗词和绘画作品,将茶花从一种单纯的观赏植物,提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层面,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园林美学史。这种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也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茶花,而不是仅仅“认识”茶花。

评分

当我把这本图鉴带回家后,我首先尝试去核对家中几盆我不太熟悉的茶花品种,结果大为惊艳。它的分类系统构建得极为严谨,无论是根据花型(如单瓣、复瓣、完全重瓣等),还是根据花色进行划分,都精准无误,这对于园艺爱好者进行品种对比和记录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令人称赞的是,图鉴中对茶花的花期预测和对不同气候适应性的描述非常贴合实际。我住在北方干燥的城市,过去总苦恼于茶花的养护难度,但书中针对北方养护的特别提示,比如关于冬季休眠期的管理和水分控制的细节,简直是雪中送炭。这说明编撰者不仅是植物学家,更是深谙一线园艺实践的行家。每一张物种图谱的旁边,都附带了详尽的拉丁学名和地方俗称,这极大地提升了图鉴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使得它不仅适合家庭收藏,也完全可以作为专业研究参考之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普通读者的赏玩需求,又能经得起专家的推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