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茶花图鉴 | 作者 | 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 |
| 定价 | 398.00元 | 出版社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160301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编著的《中国茶花图鉴(精)》全面阐述了中国茶花品种的几大种类,包括华东山茶、云南茶花、金花茶、茶梅、原种等在内的8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详细介绍了别名、产地、性状描述、识别特征等,并配有精美彩色图片,是中国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茶花品种的图鉴。 |
| 作者简介 | |
| 管开云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花卉资源学家,保护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植物园协会副秘书长、国际茶花学会副主席、中国茶花新品种登录委员会主任等职。发表植物新种14个,注册植物新品种27个,获国家发明7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论(译)著23部。获全国环境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李纪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首席专家,国际山茶花学会理事,中国花协茶花分会副会长,中国茶花育种组常务副组长。从事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茶花品种分类,常规与分子育种,花色苷辅助育种,新品种Dus 测试,轻基质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王仲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园林园艺中心主管。国际茶花协会终身会员,国际茶花品种登录代表。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多年从事山茶属植物的引种和培育工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出版了《云南山茶家养100问》、《云南省楚雄市茶花古树录》和《201 2国际茶花大会论文集》。合作培育了‘彩云’、‘滇池绣球’、‘滇池明珠’、‘粉红莲’、‘红霞迎春’、 ‘玉洁’等十余个等山茶新品种。获得授权三项。 |
| 目录 | |
| 前言 编写说明 山茶品种 云南山茶品种 茶梅品种 其他茶花品种 原种 金花茶 附录:缺照片的山茶品种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要说缺点,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就在于它太“满”了。内容详实到让人有种“贪心”的感觉,恨不得一口气全部吸收。在介绍特定区域的古老品种时,部分描述略显专业化,对于完全没有植物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间的细微差别,比如不同品种在叶片锯齿深度上的微妙区别。不过,瑕不掩瑜,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详尽,才铸就了它的权威性。我尤其欣赏它关于茶花病虫害防治的章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案,避免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倾向,体现了现代园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也恰好反映了其内容的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里就知道这是一部用心之作,不是随便拼凑的流水线产品,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把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如何从日常的观察中发现不一样的美。在它的引导下,我开始留意小区里那些常被忽略的灌木丛,尝试去区分不同茶花的细微差异——花心那一点微黄的光泽,或是叶脉上淡淡的纹理变化。图鉴中对不同“园艺品系”的遗传学背景也有所涉及,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出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这为我后续的品种收集和搭配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茶花从一种静态的图像,转化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有历史背景的知识体系。我曾对比过市面上其他几本茶花书,但《中国茶花图鉴》在图片质量和信息覆盖面的平衡上做到了最佳,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性、小众品种的收录,显得尤为珍贵,显示出编撰团队长期的田野调查功力。可以说,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充满敬意的现代解读。
评分这本《中国茶花图鉴》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寻其中蕴藏的自然之美。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所吸引,每一张都仿佛能让人闻到花瓣上清晨的露水气息。图鉴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茶花的起源、历史演变,到不同地域品种的详细介绍,条理分明,即便是对茶花知之甚少的入门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名字和图片,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茶花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园艺价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珍稀品种的培育与养护”那一章节,讲解得深入浅出,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操作建议,让我这个新手跃跃欲试,打算将阳台变成一个小型的茶花园。整体而言,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花爱好者,带着你细致入微地欣赏和了解这些“花中寿者”。对于任何热爱园艺、对植物美学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常备的宝典。
评分翻阅这本书时,我体会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体验。它的装帧设计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哑光纸张,使得照片色彩既饱和又不失柔和,完美衬托出茶花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质。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布置精美的日式庭院中,每读完一页,都有一种心境被涤净的感觉。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茶花入画”的历史沿革部分,作者通过引用古代诗词和绘画作品,将茶花从一种单纯的观赏植物,提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层面,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园林美学史。这种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也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茶花,而不是仅仅“认识”茶花。
评分当我把这本图鉴带回家后,我首先尝试去核对家中几盆我不太熟悉的茶花品种,结果大为惊艳。它的分类系统构建得极为严谨,无论是根据花型(如单瓣、复瓣、完全重瓣等),还是根据花色进行划分,都精准无误,这对于园艺爱好者进行品种对比和记录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令人称赞的是,图鉴中对茶花的花期预测和对不同气候适应性的描述非常贴合实际。我住在北方干燥的城市,过去总苦恼于茶花的养护难度,但书中针对北方养护的特别提示,比如关于冬季休眠期的管理和水分控制的细节,简直是雪中送炭。这说明编撰者不仅是植物学家,更是深谙一线园艺实践的行家。每一张物种图谱的旁边,都附带了详尽的拉丁学名和地方俗称,这极大地提升了图鉴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使得它不仅适合家庭收藏,也完全可以作为专业研究参考之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普通读者的赏玩需求,又能经得起专家的推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