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

舌尖上的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渠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文化
  • 飲食文化
  • 地域文化
  • 風俗
  • 民俗
  • 曆史
  • 社會
  • 生活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9413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051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舌尖上的文化》中國飲食的魅力不僅在於食物本身,還錶現為其具有無窮的文化和精神輻射力。帶你去探尋那些最本真最原味的美食,那些刻骨銘心的舌尖文化……傳承中國五韆年飲食文化。

目錄

第一章以食為天——吃飯“吃”齣來的飲食文化
1.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頭:四教
2.天人相應的質樸飲食觀
3.民以食為天的儒傢正統思想
4.日常飲食積澱齣的審美理念
5.最早的飲食文獻:《禮記·內則》

第二章食亦有禮——小小餐桌上的禮儀
1.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2.食能錶意,謹守待客之禮
3.食可傳情,美食催生宴席社交
4.座次之禮:以右為尊
5.食禮典籍:《禮記·麯禮》

第三章四溢酒香——源自五榖的“解憂”味道
1.酒:五榖中的生命之泉
2.無酒不成席,無酒宴不歡
3.從蒸餾到發酵,釀造工藝的變遷
4.酒麯,由菌生發齣的醇香
5.品酒、評酒,醉之魂
6.越陳越香,漫談十大名酒

第四章茶禪一體——沸水與茶香的哲學碰撞
1.茶:水與葉的高溫邂逅
2.茶道中的虛靜之美
3.煮茶說禪的茶禪文化
4.文人茶道:修身養德風雅事
5.品茶品意境,話中國十大名茶
6.不可不說的陸羽與《茶經》

第五章湯粥齊聚——積澱韆年的熬煮記憶
1.粥的起源:黃帝始烹榖即成粥
2.扁鵲曾以“火齊粥”入藥
3.熱粥情結,熬齣來的溫暖味道
4.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
5.“煮”在湯裏的中國哲學觀
6.伊尹品湯的“政治”味

第六章五味歸一——“至味”裏的調和大學問
1.甘酸苦辛成,謂之五味
2.傳統飲食的最高原則:五味調和
3.五味與五行陰陽學說
4.注重“本味”的調和之法
5.豐富多彩的調料文化
6.食用香料的探尋與發掘

第七章烹調之技——治大國不過烹小鮮而已
1.烹調技法的由來與變遷
2.上韆年的技藝積澱與傳承
3.食材與廚技的美味淬煉
4.烹調原則:廚規為本,靈變為王
5.烹調技藝中的精深治國理念

第八章食之美器——視覺與味覺的完美統一
1.美食還需美器來盛
2.飲食器具與製陶工藝
3.鍾鳴鼎食,食具的青銅時代
4.精美瓷器裏的食器文化
5.皇室貴族的專享:金銀為碗玉為杯
6.現代飲食器具的多元化

第九章南甜北鹹——麵與米的地域飲食差異
1.地域環境下的飲食偏好
2.南米北麵的基本食係格局
3.青藏高原的饋贈:青稞
4.靠啥吃啥,飲食的地域文化

第十章幫菜體係——漫談食之流派與八大菜係
1.飲食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2.口味中國:北成南甜川多辣
3.特色鮮明的地方菜

第十一章藥食同源——“碗”裏開齣的養生之花
1.食物與醫藥原本就是一體
2.以食當藥與以藥當食
3.食療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
4.養生飲食理念的來源
5.藥補不如食補,民間進補情結
6.藥王的食療精粹:《韆金食治》

第十二章清歡味道——宗教與素食主義風潮
1.茹素起源於神聖的祭祀活動
2.清身淨心,品神聖之味
3.佛教的過午不食
4.道教的飲食龜息養生理念

第十三章食韻古風——從市井到貴族的舌尖之旅
1.市井小吃的親民魅力
2.不得不說的皇傢宮廷菜
3.以典雅見長的官府菜
4.名樓名店裏的美味珍饈
5.點心裏的點點心意
6.驛站滋生的茶食文化

第十四章宴道人道——飲食社交裏的人情典故
1.鴻門險宴:智慧與實力的博弈
2.煮酒論英雄,虛實之宴
3.小小灑宴也能“釋”兵權
4.韆叟宴裏的“敬老經”
5.民間的“紅”“白”宴請
6.從《紅樓夢》等名著的肴饌談起

第十五章因食成俗——節慶食俗裏的傳統味
1.美食與節慶的喜悅碰撞
2.龐大繁雜的食俗體係
3.飲食風俗中的美好追求
4.曆史動蕩中的食俗演變
5.少數民族的奇特食俗
6.“吃”齣來的節日與況味

第十六章舌尖文藝——樂、舞、詩裏的美食魅影
1.舌尖上綻開的文藝之花
2.有樂有舞的宴飲文化
3.食與詩,文人的美食情結
4.繪畫與飲食:景深意遠繪食事
5.探尋名著裏的美食魅影

精彩書摘

  從釀酒原料上來看,蒸餾酒對釀酒原料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會選擇那些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類原料,比如甘蔗、甜菜、玉米、高粱、大米以及馬鈴薯等。
  酒精濃度是衡量美酒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眾多的釀酒工藝當中,“蒸餾”是釀造烈酒的最佳工藝之一。與水相比,酒精更容易揮發,隻要用特製的蒸餾器將酒醪或酒醅加熱,其中的酒精就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液化為蒸汽,收集這些帶有酒精的蒸汽然後通過冷卻,就可以得到無色的酒液。由於酒精濃度含量很高,因此剛剛生産齣來的蒸餾酒往往有著濃烈的辛辣氣味,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性,中國古人很形象地將這種工藝加工而成的酒稱為“燒酒”。
  蒸餾酒在中國有著十分古老的曆史,其名稱也是五花八門。“蒸酒”、“吊酒”、“燒酒”等均是指這種通過蒸餾工藝而成的酒。即便是在現代,蒸餾依然是眾多釀酒工藝中的重要技藝,而蒸餾酒也廣泛活躍在全國各地人們的餐桌之上。按照現代人的習慣,蒸餾酒往往被稱為“白酒”或“老白乾”。說到這裏,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此就十分熟悉瞭。事實上,我們平時十分熟悉的不少名酒多屬於蒸餾酒。比如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酒、朗姆酒等所采用的釀造工藝均是“蒸餾”。或許有人會産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中國和西方都有蒸餾釀酒工藝呢?這種釀造工藝究竟是從外國傳入的,還是從中國流齣的呢?
  ……

前言/序言


塵封的航海日誌:失落的星圖與海洋的低語 作者: 阿爾弗雷德·鄧肯 (Alfred Duncan) 齣版時間: 1888年,首次於倫敦泰晤士河畔“海風書局”齣版 頁數: 620頁(含大量手繪插圖與地圖) --- 內容簡介: 《塵封的航海日誌:失落的星圖與海洋的低語》並非一部關於日常風物或地域美食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埋於曆史塵埃之中的探險手稿的首次公開發錶。本書的核心,是十七世紀著名航海傢、天文學傢兼博物學傢塞繆爾·科爾賓(Samuel Corbyn)在“黎明號”(The Dawn)失蹤前的最後一次遠航中所記錄的詳盡日誌。 科爾賓船長,被公認為那個時代最富有遠見但命運最為坎坷的水手之一,他的遠航目標並非尋找香料或黃金,而是追尋一個流傳於歐洲水手間的古老傳說——存在於南緯六十度以南的“寂靜之海”中,被永久冰封的古代文明遺跡,以及傳說中能指引方嚮、不受磁偏影響的“天象之石”星圖。 本書以前所未有的細節,重現瞭黎明號從樸茨茅斯港啓航,穿越臭名昭著的“風暴之角”(今閤恩角以南的危險水域),直至船隻最終被厚厚的浮冰睏住前,船員們所經曆的物質、精神與自然三重考驗。 一、風暴與科學的交織:十七世紀的航海技術極限 本書的第一部分,詳盡記錄瞭十七世紀遠洋航行中,對航海技術極限的挑戰。科爾賓船長在日誌中不僅記錄瞭每日的航程、風嚮和洋流變化,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對天文學觀測的狂熱追求。他利用自製的黃銅象限儀和新式望遠鏡,精確記錄瞭船隻在不同緯度觀測到的南十字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仰角變化,並試圖利用這些數據校正當時歐洲航海圖的係統性誤差。 讀者將通過這些手稿,直觀感受到在沒有可靠計時器的時代,水手們如何依賴星辰和潮汐來判斷自身位置的艱辛。科爾賓的筆觸冷靜而客觀,即便是麵對罕見的颶風,他記錄的重點依然是如何利用船體傾角和帆的調整來避免傾覆,而非僅僅是情感上的恐懼。書中收錄的幾幅水墨手繪圖,展示瞭黎明號船體結構以及應對極端天氣的臨時加固方案,是研究早期造船工程的珍貴資料。 二、亞南極生態的初探:未被記錄的生命形式 隨著黎明號嚮南極圈逼近,日誌的重點轉嚮瞭對極端氣候下海洋生物的觀察。科爾賓船長對自然科學抱有極大的熱情,他的記錄超越瞭簡單的物種識彆,而是深入到對生物適應機製的探討。 他描述瞭首次發現的某些大型海鳥的遷徙習性,以及一種在冰層下緩慢遊動的、具有磷光特性的深海魚類——他稱之為“幽靈之光”。這些記錄充滿瞭博物學的嚴謹,許多物種的描述和素描,比同一時期其他歐洲探險傢的記錄要早數十年。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科爾賓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初步的解剖和分類,並試圖理解這些生命如何在接近零度的環境中維持新陳代謝。這部分內容為曆史海洋生物學提供瞭獨特的旁證。 三、星圖的追尋與精神的迷失:對“未知”的哲學思辨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科爾賓船長對傳說中“失落星圖”的執著與最終的幻滅。他堅信,隻有找到這套古代星圖,纔能真正掌握地球之外的宇宙規律。日誌的後半部分,充斥著他對冰川、永恒的黑暗以及極地光現象的哲學反思。 在數月的冰封期內,船員們忍受著食物短缺、壞血病以及無盡的孤獨。科爾賓開始將外部環境的嚴酷與人類內心的恐懼投射到記錄中。他詳細描述瞭船員們在極夜中齣現的集體幻覺,以及對“寂靜之海”發齣的各種奇異聲響的猜測。這些記錄揭示瞭早期探險傢在麵對絕對的自然力量時,心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他記錄瞭自己多次攀上浮冰高處,用自製儀器試圖定位傳說中的“天象之石”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對自身使命和人類認知的深刻質疑。最後一頁的筆跡變得潦草而激動,提及“星圖並非指嚮天空,而是指嚮內部的深淵”,隨後日誌戛然而止。 總結: 《塵封的航海日誌》不是一本提供慰藉或分享美食經驗的書籍。它是一份關於人類在探索未知時,科學精神、生存意誌與哲學睏惑交織的原始文獻。它展現的是十七世紀人類探索精神中最純粹、最孤獨的一麵——不是為瞭殖民或貿易,而是為瞭填補知識版圖上的空白。本書是研究早期海洋探險史、科學史以及極端環境下人類心理學的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讀者將跟隨科爾賓船長,進入一個被冰雪和星辰定義的,關於執著與徒勞的宏大敘事之中。 --- 本書附錄收錄瞭著名曆史地理學傢伊萊亞斯·霍金斯博士對日誌中提及的航綫、天象數據以及科爾賓船長所使用的航海工具的詳細考證報告。

用戶評價

評分

怎麼說呢,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我以前一直覺得“文化”這個詞離我很遙遠,是屬於博物館、是屬於課堂的東西,但《舌尖上的文化》這本書讓我覺得,文化其實就蘊藏在我們最平凡的生活裏,就體現在我們每天的“吃”上。我最喜歡其中關於某個邊陲民族的傳統飲品的介紹,作者描繪瞭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利用當地的植物製作齣獨特的飲品,以及這種飲品在他們社交、節日慶典中的重要作用。那種頑強的生命力,那種就地取材的智慧,真的讓人肅然起敬。而且,書中的敘述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淳樸的麵孔,聽到他們歡快的歌聲,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原來有這麼多不同而精彩的文化,而它們很多都隱藏在那些最樸實、最日常的食物之中。

評分

我原本是對美食類的書籍不太感冒的,總覺得內容會比較局限,但《舌尖上的文化》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種非常新穎的視角,將食物與更廣闊的文化領域連接瞭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某個地區傳統糕點的論述,作者不僅介紹瞭製作的技藝,還挖掘瞭這種糕點在婚嫁、生子等人生重要時刻的象徵意義。那種精巧的設計,那種獨特的寓意,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不像那種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讀起來輕鬆愉快。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寫作的時候,臉上帶著怎樣的笑容,心中懷著怎樣的熱愛。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食物,竟然蘊藏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評分

這本書實在太讓人驚喜瞭!我一直以為《舌尖上的文化》這種書可能會有點枯燥,畢竟“文化”這個詞聽起來就沉重,加上“舌尖上”總覺得是那種硬塞知識的書。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敘述吸引住瞭。作者仿佛親身走訪瞭各個地方,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故事一點點揭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個古鎮麵條的章節,它不僅僅描述瞭麵條的製作過程,更深入地探討瞭這種食物如何成為當地人情感的寄托,如何在代代相傳中承載著傢族的記憶。書中對細節的描繪簡直是藝術,那種煙火氣、那種人情味,讀著讀著我就仿佛置身其中,能聞到食材的香氣,聽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感受到人們臉上洋溢的滿足和快樂。這不僅僅是關於吃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曆史的書。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的作品情有獨鍾,《舌尖上的文化》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情世故、關於時代變遷的史詩。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描寫一道地方特色菜時,沒有止步於食材和烹飪技巧,而是深入挖掘瞭這道菜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見證瞭戰爭的創傷,又如何成為和平年代人們團聚的紐帶。這種宏大的視角,這種深邃的思考,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由衷的敬意。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某種傳統麵點在戰亂時期如何成為人們維係親情的象徵的章節所打動,那種絕望中的溫情,那種在苦難中不屈的希望,讓我熱淚盈眶。這本書讓我明白,食物承載的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人類的情感,是曆史的印記,是文化的血脈。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觸動真的很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這件日常小事。以前我總覺得吃飯就是填飽肚子,但《舌尖上的文化》這本書讓我明白,食物不僅僅是物質,更是精神的載體。書裏有很多章節都讓我駐足良久,比如關於某種節令食物的記載,它不僅僅是介紹瞭食材的搭配和烹飪方法,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種食物在特定節日裏所蘊含的祝福和祈願,以及它如何將人們凝聚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南方某個地區的米酒的描寫,作者沒有簡單地寫它的釀造過程,而是花瞭很大的篇幅去講述當地人如何用米酒來招待客人,如何用它來慶祝豐收,如何用它來懷念故人。那種深沉的情感,那種樸素的儀式感,真的讓人動容。讀完這本書,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隨意對待每一餐飯,我開始會去思考每道菜背後的故事,去感受它所帶來的溫暖和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