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典藏:红茶品鉴
定价:49.80元
作者:丁辛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447310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独酌,可共饮,可清饮,可调饮。
助消化,促食欲,能利尿,可消肿。
1.饮茶养生。本书迎合现代以茶养生的理念,将红茶的饮用功效一一列出,有利于读者参考。
2.品饮鉴赏。本书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让读者从历史、制作工艺等方面了解红茶,并录用大量高清图片,有利于茶爱好者对红茶进行鉴赏。
3.专业指导。本书对红茶的泡饮、收藏等有较为专业和详细地介绍,让读者更了解红茶,及红茶文化。
4.制作精美。本书是中国茶典藏系列书籍之一,制作较为精美,是值得收藏的范本。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品鉴红茶的书。本书从红茶的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了红茶的生产地、生长环境和气候、制作工艺、购买诀窍、冲泡要点和各种饮茶的习俗。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多种经典名茶和养生茶,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挑选合适茶种,泡出适合自己的红茶。本书配图精美,讲解细致,极具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目录
章 红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红茶
红茶的品种
红茶的历史
红茶的工艺
第二章 闽红名茶出华南
天赋灵芽出名山
多样的茶树品种
丹山碧水武夷茶
蜜香的台湾红茶
岭南红茶属英德
荔枝红茶
第三章 祁红名茶产江南
江南云雾孕小种
宜茶的灌木型树种
祁门群芳醉徽州
宁红工夫
龙须茶
宜红工夫
湖红工夫
越红工夫
第四章 滇红故乡在西南
西南古道育茶韵
参天乔木野生茶树
两江一峡滇红茶
川红工夫
贵州红碎茶
南川红碎茶
第五章 品红茶话养生
正山小种
金骏眉
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
坦洋工夫
宜记红茶
祁红
祁红毛峰
祁红香螺
红牡丹
滇红
滇红金芽
古树红茶
滇红金毫
滇红特级礼茶
云南CTC 红碎茶
川红工夫
宜红工夫
湖红工夫
石门红茶
宁红工夫
浮红工夫
英红九号
昭平红茶
越红工夫
九曲红梅
日月潭红茶
五指山红茶
湄潭红茶
黔红毛峰
第六章 用心泡出健康茶
饮茶以水激发茶性
红茶的清饮泡茶法
红茶的快速泡饮法
红茶的调饮泡茶法
如何品一杯好红茶
红茶的色泽类型
红茶的香气类型标准
红茶的滋味类型
红茶的家庭行茶法
创造优雅的品茶意境
选择合适的茶具
红茶冲泡茶艺演示
第七章 国外红茶及饮茶习俗
国际红茶等级一览
印度大吉岭红茶
斯里兰卡红茶
肯尼亚和印尼红茶
巴基斯坦的红茶习俗
阿富汗的红茶习俗
英国的红茶传入
英国的红茶习俗
土耳其的红茶习俗
法国的红茶习俗
荷兰的红茶习俗
俄罗斯的红茶习俗
大洋洲的红茶习俗
美国的红茶习俗
附录找到适合你的茶
气血不足的人可饮熟普洱茶
阳虚怕冷的人饮红茶佳
湿气重的人适宜饮绿茶
阴虚燥热的人睡前莫饮茶
男性与茶:远离烟毒、啤酒肚
女性与茶:饮茶、敷面两不误
春季饮花茶和凤凰单丛
夏季饮绿茶莫要喝凉茶
秋季饮秋香乌龙茶
冬季饮红茶和熟普洱茶
作者介绍
丁辛军,知名茶叶专家、学者,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在我国名茶产区黄山、休宁等地从事茶叶种植、栽培及技术推广工作。曾主编《中国名茶养生大典》系列丛书、《这样喝茶健康》等。 张莉,文化学者,毕业于吉林大学,多年从事茶文化研究,曾主编《中国名茶养生大典》系列丛书、《这样喝茶健康》及《本草生活》等。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细微之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关于“慢生活”和“仪式感”的体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它没有那种急于灌输知识的热切感,而是采用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引导读者慢慢进入一个充满香气和历史沉淀的世界。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茶道前辈的私下交流,他从容不迫地分享着他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每一种茶的特性时,所用的词汇极其丰富且精准,那种对感官体验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比如对“醇厚”和“鲜爽”之间微妙界限的划分,不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场景和感受来描绘。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品鉴标准,转化为了读者自己可以去探寻和感受的具体路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草率的品茶习惯,激发了我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更有意义的茶饮体验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那种温润的触感,以及内页纸张的质地,都透露出一种对茶文化深深的敬意。排版布局上,文字和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舒适。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或照片,色彩的搭配和构图都非常讲究,仿佛能透过图片闻到茶香。很多其他关于茶的图册,要么是内容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沉闷,要么就是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牺牲了质感,但这本书完美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知识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起来细细品味的工艺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投入的心思,比如字体选择的那种古典韵味,与书名所表达的“典藏”二字相得益彰。这绝对是一本能提升书架品位,并且在闲暇时翻阅时带来身心愉悦的作品。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在重复早已被嚼烂的知识点,或者仅仅是堆砌了大量的产地介绍。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宏观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融合。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茶”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茶品是如何塑造了特定地域的社会结构、人文精神乃至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历史变迁中,茶文化如何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影响了贸易路线和外交关系的探讨。这种将茶视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历史驱动力的视角,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读框架,让我明白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密码。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解读维度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贴合一个初学者到进阶者的认知曲线。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策略。初读时,你会发现它对基础概念的解释清晰明了,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自信心。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开始巧妙地引入一些更精细的划分和鉴赏技巧,比如针对不同冲泡器具对茶汤表现的影响,或是不同水质在特定茶类中的微妙作用。最棒的是,每当引入一个新概念时,作者总会配以形象的比喻或者实际操作的建议,使得理论知识可以立即转化为实践。这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流畅且具有互动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教材,而是真正成为了一本可以常备手边,随时查阅、随时印证自己感官体验的实用指南。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典藏之作,应该具备超越时效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回答当下的问题,更能引导读者展望未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探讨传统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未来茶文化发展的期待和思考。比如,它对可持续性种植、现代审美品味与传统规范如何融合等问题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并非固守旧章,而是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什么是好的茶”的哲学性问题——这种思考的深度,是很多流于表面的书籍无法提供的。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日常的行为——喝茶,提升到了关乎生活哲学和文化传承的高度。这种厚重的思想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茶类介绍”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与自然、与历史共存的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