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

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来西亚] 林金城 编
图书标签:
  • 马来西亚美食
  • 马来菜
  • 东南亚美食
  • 食谱
  • 烹饪
  • 美食文化
  • 安乐茶饭
  • 舌尖上的马来
  • 家常菜
  • 异国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0998701
商品编码:26234457545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
  • 作者:(马来西亚)林金城
  • 定价:38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 ISBN号:978756099870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3-01
  • 印刷时间: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166
  • 字数:0.251千字

编辑**语

落番萨琪玛 网上搜寻萨琪玛,果真成千上万匹马儿奔驰其上 ,犹如浏览一页页关外风景。当知道这些“马仔”源 自满族食品后,不禁对其“草原个性”产生了无限好 奇。
     萨琪玛,在历史草原上有时也写成沙其马、沙琪 玛、萨骑马、杀骑马、萨齐玛、赛利马……三声“ma ”个不停。根据“官方”说法,萨琪玛是种源自满州 的饽饽(北京方言,糕点的意思),满族入关后开始在 北京流行,成为冠婚丧祭不可或缺的食品。几百年下 来,萨琪玛已从北方传遍全中国,尤其在南方广东一 带*为风行,甚至换马坐船南渡“番邦”,流行于我 们马新一带。
     寻根溯源,当然还得从尘封古籍中一探究竟。清 人富察敦祟写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燕京岁时 记》里就有这段记载:“萨齐玛乃满州饽饽,以冰糖 、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 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文中说明当年的萨琪玛是用 冰糖、奶油和白面粉制成,与现在的蛋味版本显然不 同。由炉烤变为油炸,经历百年变化,马儿不断往前 奔跑,已无法想象当年是何种味道。
     倒是杀骑马一名,隐约已道出“原味”。小时候 我就曾拿着包装纸四处追问:“杀骑马是否与骑马有 关?骑马的为何会被杀呢?骑马人被杀后马又跑去了 哪里?”外婆不胜其烦,大声回答:“杀你噘头!细 路仔食嚼咪问咐多!(杀你的头!小孩子吃东西别问 那么多!)”结果便终止了我那脱缰式的想象,恰恰 与马蹄声擦身而过。
     直到多年后到台湾念书时,一次在图书馆翻阅广 东食物资料,才发现这么一则有关萨琪玛的“传说” :话说清朝时候,有位驻广东的满族将军姓萨,喜爱 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回来都要求家厨准备一款创新点 心,并以杀头相逼。有次将军发怒,埋怨点心不够新 意。厨师一阵心慌,技穷无助,慌忙中将碎面皮炸成 饼块,再沾上蜜糖压成方块端上,完成后不禁低咒一 声:“杀那个骑马的!” 结果,就像中外许多饮食起源传说那样,将军吃 后大为赞赏,问点心名称,厨师慌忙脱口而出:“杀 骑马!”所幸萨将军听后误以为厨师借物形容自己骑 马的英姿,高兴不已,自此将这种点心称为“萨骑马 ”。
     明眼人一看,这传说杜撰琢痕处处,只供食趣笑 谈,多少也能看出萨琪玛从北京传到广东后的“本土 化”历程。此外,另一则传说也明显贴上了南方标签 ,说萨琪玛是由一位老翁从广东“蛋散”中得到灵感 而创。起初老翁并没为这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地拿到 市场贩卖,刚好遇上大雨,只好躲到一间大宅门口避 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马回来,将老翁放在地上 盛点心的箩筐踢到路中央。于是当老翁正式推出这食 品时,有人问起点心名称,老翁便灵机一动,取名为 “杀骑马”,后人将其雅化成“萨琪玛”。
     当然,如果逐一浏览网上资料,肯定还有许许多 多“引人人胜”的传说。
     其中比较确实且**的说法,就是萨琪玛是满语 “萨其非玛拉本壁”的缩写。在满语中,“萨其非” 是切块的意思,“玛拉本壁”则表示码放(整齐叠放) ,而萨琪玛的制作都要经过切块和码放这两个环节; 也正因为是个音译名字,所以才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写 法。
     回到现实,这里热带雨林遍布,少有草原让马仔 快乐奔驰。所以,什么满州、燕京、将军、老翁都似 乎离我们太过遥远。当我们在吃着“落番”萨琪玛时 ,想到的当然不是草原奔马,而是“理所当然”地将 萨琪玛与美罗、金宝、怡保、文冬等城镇连在一起, 成为该地土产手信的图腾。
     萨琪玛在香港又称为马仔,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香港人流行赌马,俗称赌马仔;因此迷信者对“马 仔”总是情有独钟,认为吃“马仔”可赢马仔! 此文刊出后,如果本地萨琪玛突然销量大增,那 才不关我的事! P3-4

内容提要

这本《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是**知食份 子林金城耗时多年的饮食文章结集,一篇篇食物的故 事,一口口回忆里的味道。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 ,总有许多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 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也许你已经忘了,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还会遇 见*多的美好滋味。在岁月的转弯处,始终却还有这 么一顿,不奢华不张扬,简简单单的安乐茶饭。
    

作者简介

林金城,**创意顾问,“知食份子·人文空间”策划总监。 2000年起致力于饮食文化研究,至今已为超过250种食物溯源,包括肉骨茶、福建面、海南鸡饭、炒棵条等,堪称*了解马来西亚食物的“知食份子”。 担任电视节目“阿贤人情味”“阿贤贪吃路线”(大马)及“美食寻根”(新加坡)节目顾问。 林金城享名文坛,早年曾出版摄影/散文集《快门速笔》(1998,十方)、诗集《假寐持续着》(1999,大将出版);近年*出版了饮食散文集《知食份子》(2006,大将出版)及古迹/文化散文《十口足责》(2007,大将出版)。出色的文字描述能力和摄影技巧配以严谨的实地走访探询,让他在书写饮食文章时知性与感性兼具,**读者穿梭食物与生活的历史长廊,发掘出一个又一个食物背后的故事。 从2005年开始,林金城在《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等报刊开辟饮食专栏,深获读者及各界人士欢迎与认同。**,只要谈及马来西亚美食,林金城的名字必定会被提起。 2007年,林金城以个人饮食blog“知食份子”荣获台湾中国时报主办的“**华文部落格大奖”之年度*佳生活品味blog首奖,至今该blog已超过300万点击。 2009年推出饮食专书《知食份子寻味地图》,巡回全国各地演讲,掀起食物寻根风潮。同时,该书也是大众书局2009年*受大马读者喜爱的10本书之一。 2011年,林金城荣获星洲日报主办的**十大*受欢迎作家奖。同年推出筹备了两年的饮食杂志书《知食份子1》,带动了深度饮食旅游的新风潮。2012年推出《知食份子2》,登上热门排行榜。

目录

序 好吃好吃
岁月饼屑
01 落番萨琪玛
02 大小老婆饼
03 炒米饼 糯米团
04 麻蓼 蓼花
05 寸枣 天公豆
06 文冬 糖环
07 糖环 蜜蜂窦
08 宝鸭穿莲
09 中秋公仔饼
10 童年糖沙翁
味道不老
01 老少平安
02 唐山鱼
03 怀念酿蛋角
04 鱼生粥 冈州鱼肉面
05 原乡云吞面
06 云吞多变
07 烧肉情意结
08 客家炸肉 辣汤
09 大姨妈嫁女
10 古老咕噜肉
地缘食志缘
01 新古毛咖椰角
02 新南昌海南鸡扒
03 后街海南鸡饭
04 豆仁水和油炸粿
05 金宝亚参叻沙
06 金宝炒蚶蛋粉
07 大叶婆包炒粿条
08 吉宁万山薄撑婆婆
09 地理学家咖哩面
10 峇株巴辖炸香蕉
流动古迹
01 流动的古迹
02 人间面龟
03 咖啡黑白讲
04 怀旧叮叮糖
05 马来烧包
06 Lemang 竹筒饭
07 手抓蕉叶饭
08 拉茶与甩饼
09 Akok Kel
10 Nasi D
后记


《盛世烟火:寻味巴蜀》 一卷人间至味,一世蜀地风情。 本书并非聚焦于南洋风物,而是将笔触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巴蜀大地。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线,避开那些被过度描摹的著名景点,转而深入那些散落在群山峻岭、江河岸边的古老城镇与村落,去探寻那份被时光温柔抚摸的市井烟火气和最地道的川渝味道。 《盛世烟火:寻味巴蜀》是一部融合了地理考察、人文记录与美食哲思的游记散文集。它记录了作者在四川、重庆两地进行为期两年的深度行走与探访的所思所感。我们相信,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食物和那些日复一日劳作的人们身上着手。 第一章:锦官城外的烟尘——成都的市井肌理 成都是一座被快节奏生活不断侵蚀的城市,但我们发现,只要你愿意弯下腰,那些老成都的底色依然清晰可见。 青羊巷与少城的声音: 我们从成都的“老心”——青羊巷开始。这里没有宽窄巷子的精致打磨,只有青石板上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地砖,以及早晨五点半准时响起的竹板声。作者记录了在一家名为“福顺斋”的百年老店里,老师傅如何用最古老的方式熬制一碗清亮的“醪糟鸡蛋”。那份甜而不腻、米香醇厚的滋味,被描述为“是老成都在快要遗忘自己时,轻声吟唱的一首摇篮曲”。 重点探访了成都周边,如新津花木基地旁那些专门为周边食肆供货的“泡菜作坊”。这里的泡菜不是超市里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而是用不同年份、不同泥封的陶罐腌制的。每一罐,都带着主家独特的“气味记忆”。我们详细描绘了师傅们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盐度和下料的微妙手艺,并记录了他们对不同辣椒品种(如二荆条、朝天椒)特性的偏爱与运用。 小吃背后的技艺传承: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成都“小吃”的复杂性。它不是廉价的填充物,而是高度浓缩的饮食艺术。例如,对担担面的解构:面条的碱水比例、肉臊的炒制火候,以及最重要的——红油的调配。我们采访了一位坚持使用传统石磨磨制辣椒粉的店主,他分享了制作“灵魂红油”的秘密:必须在油温达到180度时,分三次泼洒在混合香料上,每一次的“滋啦”声,都是风味聚合的仪式。 第二章:大巴山深处的秘境——川北山地的野味与坚韧 离开平原的烟火,我们深入川北的达州、南充一带,这些地区因其地理的屏障性,保留了大量独特的山地食材和古朴的烹饪方式。 山菌与腊味的哲学: 山区的食材,自带一种“野性”。在巴山深处的村寨,我们见识了他们处理“雷公笋”和“鸡油菌”的景象。这些菌类不被水煮,而是直接用热锅“烘干”逼出水分,再与本地腌制的“土猪腊肉”一同爆炒。这种烹饪哲学是直接且高效的,目的是在漫长的冬季里,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能量与香气。腊肉不再是配角,而是与山菌争夺主角地位的强大存在。 高粱酒的“时间轴”: 在探访阆中时,我们关注了当地的“川北大曲”酿造工艺。与南方常见的小曲酿造不同,川北依赖当地的糯高粱和独特的窖泥。作者不仅仅记录了酿酒的步骤,更侧重于描述这种“时间轴”对人的影响——老酒匠们如何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窖泥的活性,他们对“时间”的敬畏,使得每一口酒都带有岁月的沉淀感。 第三章:江水的脾性——重庆的码头味道与江湖气 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魔幻山城,它的味道,是湿热、粗犷且不羁的。 火锅的“温度与密度”: 如果说成都的美食是精致的闺秀,那么重庆火锅就是豪迈的江湖客。本书深入探讨了重庆火锅的“密度”问题——牛油的用量、底料的炒制时间,以及“老油”的使用哲学。我们拜访了几家坚持“一次性”底料却极具口碑的老店,发现它们的秘诀在于对“郫县豆瓣”的精准把握和对“海椒种类”的复杂混合。一位老店主告诉我们:“重庆的火锅,不是煮菜,是在‘炼’味。” 江边的码头菜: 在朝天门附近的旧码头区,我们记录了那些专门服务于纤夫和船工的“江湖菜”。这些菜肴特点是:大份、重油、重辣、追求“麻到过瘾”的口感。例如,“毛血旺”的制作,强调的是内脏的鲜嫩与汤汁的浓稠。作者描述了在江风中吃毛血旺的体验:“那股热辣与江水的湿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你吃的不是菜,是与这座城市抗争的勇气。” 结语:寻味,即是寻“根” 《盛世烟火:寻味巴蜀》全书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西南地区:它有丝绸之府的细腻,也有巴山蜀水的刚烈;它有千年历史的沉淀,更有在城市更新中顽强抵抗的市井精神。 食物,是记忆的载体,是文化的外显。通过对这些真实、鲜活的食材、技艺和人情的描摹,本书试图让读者触摸到巴蜀大地那份热腾腾的生命力,感受到那份渗透在每一道菜肴中的,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与理解。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指南,而是一份写给脚下土地的情书,一曲献给平凡劳动者的赞歌。它探讨的不是异域的奇观,而是我们身边那份永不褪色的、最真实的“烟火气”。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读完《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菜肴,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本书像一位老友,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语言,一点点撩拨着我对马来西亚的想象。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展示那些游客必去的网红餐厅,而是像一位熟悉当地的引路人,带我穿梭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巷弄,遇见最地道的烟火气。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听到摊贩们热情的叫卖声,感受到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画面感,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画面: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下,小小的餐桌旁坐着一群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却笑得灿烂的人们。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挖掘,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人情味,是世代传承的记忆,是当地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连接。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旅行的渴望,让我觉得,下次去马来西亚,我一定要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去寻找那些藏在街角,却又无比温暖的味道。

评分

第四段: 《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带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和、温润的笔调,讲述着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爱与连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慢”的描绘,那种不急不躁,享受当下,细细品味生活点滴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快节奏的生活。书中的文字,如同一缕清风,拂去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它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家庭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我开始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故事和情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事物,变得充满诗意和哲理,让我读来不觉间,就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让我对马来西亚,乃至对生活本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亲切。作者在《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中,并没有刻意去塑造多么高端或者多么神秘的美食形象,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最贴近生活,最能代表马来西亚灵魂的食物上。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街边小巷经营了数十年的老店,那些世代相传的手艺,那些用最简单的食材却能烹饪出惊艳味道的平凡家庭。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安乐”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的满足,是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温馨时刻。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匿于最寻常的生活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思念,对温暖的渴望,让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一份简单的“安乐茶饭”,都能带来最踏实的幸福感。

评分

第二段: 《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美食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菜谱或者美食指南,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将笔触伸向了马来西亚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通过食物这个载体,串联起了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历史的复杂情感。我仿佛看到当地居民在炎炎烈日下,用最原始的烹饪方式,将最寻常的食材变成餐桌上的美味,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坚韧,在字里行间油然而生。书中描写的那些传统家庭厨房,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秘诀,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情。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骨髓的描绘,让我对马来西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了它的灵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情感,才能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如此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对“舌尖上的马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评分

第三段: 坦白说,在翻开《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之前,我对马来西亚的美食只有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马来西亚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味。书中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食物。它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情的融合。我从中看到了不同族裔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如何相互融合,又如何保留各自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了他们的食物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对香料的运用,对火候的掌握,对食材搭配的巧妙,都展现了马来西亚人民在烹饪上的智慧和匠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名对马来西亚美食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探索者,迫不及待想要亲自去体验那些书中描绘的美味,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安乐茶饭”的滋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