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厨房里的中医师 四色(社版)
定价:48.0元
作者:李思仪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5103424
字数: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你吃下去的食物会反映在你的身体状态中。吃对食物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改善身体的小病痛,所以可别小看自己厨房里的食物,它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疗效。比如小米性凉,特别有除内热之效。如果小孩容易流鼻血,平常多喝些小米粥,能够改善体内的热象,自然而然就能减少流鼻血的次数。又如樱桃性热,多食则生内热。如果担心吃多了上火,那就来杯甘蔗汁吧,这就是一物降一物。甘蔗汁还能治疗反胃,但必须加些生姜汁效果才会明显。这就是药物配伍的功效。通过不同的搭配,让药物的功效能够一加一大于二。
本书是台湾中医师李思仪的食疗系列书之一。作者将生活中常见的、拥有药性的食材整理出来,严选19种辛香料、25种蔬食、24种果类以及15种五谷杂粮,并详列其功效、性味、注意事项和料理方法,教读者如何在自家厨房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及家人的饮食,消除常见的病症,打造健康的体质。
内容提要
食物就是好的药,但该怎么吃,怎么用?
知名中医院院长、中医师李思仪严选19种辛香料、24种蔬食、23种果类、13种五谷杂粮,教你用常见的食材和简单的料理方法,由内而外地调理身体、呵护全家!
家中的厨房就是好的药铺。了解了每种食物的属性和药性之后,在自家厨房就可以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消除常见的小病症。
了解食物的功效,一方面不会乱吃导致身体失衡,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人。如果不小心失了衡,赶紧再用其他食物来帮助导正。很多人认为食物吃多了或吃偏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每种食物都有其特殊属性。食疗的治疗之道就在于利用食物的特殊偏性,改善、导正失去平衡的身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健康之道就在于如何回到平衡,饮食与治疗的道理亦在其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思仪
学历、经历
台湾大学毕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台湾中医师特考优等
台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医师
台湾大学传统医学社指导老师
现任
李思仪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会员
台湾中医家庭医学会会员
台湾经络美容医学会会员
曾任
台北漾妈咪坐月子中心顾问医师
台北悠之家产后护理之家顾问医师
各大媒体经历
TVBS“健康两点零”、三立“养生我知道”、东森“57健康同学会”、超视“食在有健康”“请你跟我这样过”等节目受邀医师
作品
《坐对月子不会老:美女中医师亲身传授改善体质关键30天》
《不吃西药:中医妈妈养出不生病、不过敏的健康孩子》
《做对32件事,生个健康好宝宝》CD有声书(杨浚光医师合著)
文摘
讲到姜这味食材,大家应该都看过和吃过。小小一块姜,学问可不少。姜可细分为嫩姜、生姜、老姜、干姜、炮姜。
嫩姜一般在做酱料时用。例如,吃小笼包时就要来点红醋配嫩姜才够味。生姜则是一般家庭中常见的食材,不管是拌炒蔬菜还是清蒸鲜鱼都常使用姜来提味去腥。
而老姜则是煮麻油鸡时不可少的。用小火炮香老姜,通过老姜的辛辣味来带出麻油的香味。喝麻油鸡汤是产后进补的传统方法之一,但是在料理麻油鸡汤时注意不要削去姜皮,因为生姜皮可是有特别功效的。姜皮消水肿的效果特别好,如果平常容易水肿或是产后水肿,在煮菜时可千万别削去生姜皮;加上生姜本身性味为温性,而姜皮是凉性,两种齐下,刚好中和姜的温性,也比较不会上火。
生姜性味辛温,能散风寒、化痰、温中、止呕。若是为热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有发烧或发炎的状况如咽喉疼痛、身体发炎或皮肤有肿痒痛,就不适合吃姜,以免加重疾病;而容易呕酸水,或由于平常生冷过食而导致的胃痛,就适合常吃些姜的料理,怕辛辣的人也可选择蜜姜或盐腌的姜。
生姜还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女性朋友如果容易在行经时疼痛,下次月经时,喝些热热的红枣姜汤能帮助缓解经痛。
……
序言
拿到书之后,我第一反应是它的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触感很好,图片也清晰生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翻看目录和一些插图,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那些关于食材药性的介绍,搭配着精美的插画,让人感觉不像是读一本枯燥的食谱,更像是在品味一幅幅关于健康与美食的画卷。我一直对“四色”这个概念很好奇,不知道它在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代表了不同的食材分类,还是某种养生理论的框架?总而言之,这个“四色”的引入,给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探索的趣味。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释“四色”的含义,以及它们各自在中医药养生中的作用。我猜想,这或许是一种将复杂的养生理论,简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体系的方法。毕竟,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中医的理论体系确实有些晦涩难懂,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来引导,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门槛。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将中医药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厨房生活里,让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翻看这本书的初期,我注意到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季节性养生”的内容。我一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季节的身体需求也是不同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个不同的季节里,通过调整饮食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春天该吃些什么来帮助身体生发?夏天如何通过饮食来清热解暑?秋天又该如何润燥滋补?冬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封藏阳气?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提供几个食谱,而是能有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告诉我们为什么在特定季节要吃特定的食物,以及这些食物的药性如何与季节的特点相契合。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季节常见健康问题的食疗方案,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指南”,帮助我在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社版”两个字所吸引。虽然我不是很懂出版界的专业术语,但“社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某个权威机构或者社团出品的,可能在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上更有保障。不像一些市面上泛滥的、内容良莠不齐的养生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养生知识。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相关的中医药理论,并有清晰的出处,这样我读起来也更有底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养生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小偏方”层面。而且,我猜想“社版”可能意味着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不单单是中医爱好者,也包括了对健康生活方式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因此,我期望书中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李思仪,我之前对她略有耳闻,知道她在中医养生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她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温婉和专业的气质,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信赖。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谱的罗列,更会融入作者多年行医的经验和对疾病的深刻理解。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针对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或者一些能够预防疾病的日常饮食建议。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问答”或者“案例分析”的部分,这样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医的养生理念是如何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只是感觉到不舒服,却不知道根本原因。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体,并提供科学的饮食调理方法,那将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吃什么”,更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吃”,以及“如何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深度的解析,会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被吸引住了。那种暖色调的搭配,像是阳光洒进了厨房,而图上的元素又是中药材和烹饪器具的巧妙融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中医药博大精深,但总感觉离日常生活有点远,不是特别容易接触到。而“厨房里的中医师”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亲切感,仿佛那些古老智慧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我特别期待它能告诉我,原来我们平时在厨房里常见的食材,很多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是不是那些普通的蔬菜、水果、谷物,经过巧妙的搭配和烹饪,就能变成一道道既美味又能调理身体的佳肴?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想象,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不知不觉地滋养身体的场景了。这种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我觉得非常实用,也很有创意。我猜测这本书会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不会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分享。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通过饮食来调养的建议,这样就更贴合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