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本草纲目》中的食药养生秘方
定价:39.80元
作者:薛丽君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388920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中药为基础的食疗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美食的结合,一碗粥、一例汤、一道菜,只要加入适当的食材和药材,就成了滋补身体的药膳。本书为您介绍了《本草纲目》中较常见的各种食材和药材,以及生活妙用的理论基础,详细说明其特色及保健功效,并加上现代营养学的成分分析, 让您在活用这些食材和药材入菜时,可以有更完整的知识和营养概念。
内容提要
揭密《本草纲目》的食、药密码,用千年智慧养现代健康。食药同源,食物也像中草药一样,有”性味”之分和养生治病功效。在日常生活中,吃具有不同性味、功效的食物,就可达到相应的养生、食疗的目的。如,玉米须煎水降压、利水、消肿,萝卜煎汤宽中下气……
本书精选了近百种常见食材和药材,详细阐述其性味、归经、养生功效、食用禁忌以及简便易行的食疗方等养生妙用,并特别讲述了9种体质养生法,教会大家学会自测体质,学会利用食物和常见的中药材制作药膳调理体质。
目录
作者介绍
薛丽君,副教授,主治医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现任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公共营养师、国际营养师等职业培训讲师,多次担任营养健康讲座讲师。和多家跨国公司有过营养产品开发的合作,对营养学和中医保健食疗的科学应用有极为丰富的经验。曾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2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3项,指导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课题7项,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科普著作、教材等10部以上,在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重新审视。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高效、人工干预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药物来快速压制症状,却很少回过头来思考,身体发出这些信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更自然、更长久的方式来维护平衡。这本书中的养生哲学,强调的往往是“治未病”和“顺应天时”,它教会的不仅仅是药材的使用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引导读者放慢脚步,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去理解食物与环境对健康的长远影响。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比任何单一的“特效药”都要来得珍贵和持久。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深思,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提升。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静静地教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起更深层的责任。
评分初翻阅目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编排的逻辑性极强,它没有简单地按照药材的拼音或笔画来罗列,而是似乎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更贴合人体机理的分类体系。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系统性学习养生原理的读者。比如,它会把具有相似药理作用或针对同一类病症的药材放在一起讲解,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非常紧密,让人在学习单一知识点时,不会陷入孤立的状态,而是能迅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古代文献时,会清晰地标注出出处,这让整个论述的基石变得异常牢固,而不是空泛的说法。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任何想要认真对待健康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更难得的是,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或方剂时,总能穿插一些古代医者的实践案例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药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
评分我花了一些时间来对比不同章节的侧重点,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是什么”的知识普及,更注重“怎么做”的操作指导。比如,针对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变化,书中会给出非常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食疗建议,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时长,都做了细致的说明,简直就像一本高级的“家庭中医食谱”。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最近的几餐,虽然时间尚短,但身体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已经开始显现,这让我对传统食疗的效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禁忌”的强调也做得非常到位,清晰地指出了哪些人群在什么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材或方剂,这种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心。这绝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而是需要边做边学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被实践,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穿越感”。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规避了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障碍。我可以想象,编纂者在翻译和阐释那些古籍中的晦涩词句时,一定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力求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精准地传达出古人的智慧。有些段落的叙述,那种平实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调,仿佛能让你直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的细致观察。例如,在描述某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时,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苦、寒、入肝”,而是会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种“寒性”对人体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做到了在尊重历史原貌和满足现代读者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使得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宝贵经验,得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份量十足,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地去研究了一下它的印刷质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插图,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细节之处尽显出版社的用心。封面那种略带浮雕质感的纹理,让我想起过去那些老中医馆里悬挂的药材图谱,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肃穆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我个人对这类传统文化的载体非常看重,毕竟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它本身也承载着一种美学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味。这本书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人性化,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的读物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加分项。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来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显然下了大功夫,它不仅仅是印刷了一堆文字,更是精心雕琢了一件可以被珍藏的文化产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内页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觉得里面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