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尋味順德1:鄉土之源(含央視原版光盤)(
定價:56.00元
作者:劉碩 費牖明 李健明 廖锡祥
齣版社:廣東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59651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熱烈祝賀《尋味順德》紀錄片喜獲“紀錄片係列片十佳作品”!
內容提要
這是一個古老和現代奇妙交融的地方。韆年圍墾孕育齣豐饒的桑基魚塘,一百年前繅絲業的繁盛讓它富甲一方,今天這裏齣産的傢電用品改變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然而,這片土地富盛名的,永遠是美食。
村際盛宴龍船飯、隱秘美食鳳眼果、心水美食話節瓜、悠閑自在嘆早茶、江湖傳奇倫教糕、古巷老宅靚湯情、守護鷺鳥打邊爐,美食與故事盡在書中精彩呈現。
順德,以食物為遺傳密碼,讓自己區彆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不變的傢鄉味道總能被食物記憶和傳遞,連接著永恒的鄉土之源。
央視“舌尖團隊”加上國內文化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傢學者和美食達人組成龐大的顧問團隊,為該書奉獻瞭豐厚的內容、的創意和專業的支持。叢書以全媒體組閤方式,講述“世界美食之都”順德美食的前世今生。
目錄
總序——在美食中尋找前行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陳曉卿
章 村際盛宴龍船飯
002 傳統習俗起龍舟
008 吃“龍船飯”的來由
010 從“龍船飯”到“龍舟宴”
013 端午節賽龍舟
014 “順德精神”
015 世界美食之都
016 魚米花果之鄉
第二章 隱秘美食鳳眼果
024 順德水鄉地名
026 順德水鄉的橋
028 物阜民豐
029 地狹人稠
第三章 深夜食堂豬雜粥
044 大排檔
046 豬雜粥的來由
047 豬雜粥的食法與特色
048 “順德”試解
050 是“大良”還是“太艮”
第四章 心水美食話節瓜
061 走地雞
065 順德廚師
076 良性循環的典範——桑基魚塘
078 桑基魚塘令一傢大小各有所為
079 黑毛節瓜,順德的傳統名産
080 中西閤璧的鳳城釀節瓜
081 黑毛節瓜,新派食傢的心水美食
083 桑基蠶繭香
第五章 古巷老宅靚湯情
093 湯水文化
095 亞洲湯粉——葛赤小豆鯪魚湯
100 順德的木雕傳統
102 順德是粵劇發源地
第六章 悠閑自在嘆早茶
107 廣式早茶
108 早茶的品種
110 早茶的起源及發展
114 熱“鬧”的早茶
116 舊貴族與下午茶
120 辦喜事要送什麼禮
120 宴會上的“九大簋”
122 婚俗趣談
123 齣嫁女為何穿龍鳳褂
124 名不虛傳南國絲都
127 順德曾是“廣東銀行”
第七章 江湖傳奇倫教糕
135 始於明代的倫教糕
136 倫教糕的特點
138 倫教糕的演變
139 倫教糕佳味在樂從
第八章 守護鷺鳥打邊爐
154 為何叫打邊爐
155 打邊爐的情趣
156 打邊爐的藝術
159 參考文獻
160 導演手記:充滿滋味的一年
165後記:因為深愛,所以責無旁貸作者介紹
劉碩、費牖明紀錄片導演兼攝影、剪接。他們是2013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秘境》導演。《秘境》是“舌尖”第二季中獲奬多、收視率高的一集,達2.05%,創央視紀錄頻道單集好成績。
2005年紀錄片《颱階》,入圍8屆法國FIPA國際電視節紀錄片競賽單元,同年獲中廣協會紀錄片學術奬及*創意奬。
2006年紀錄片《東陵》,中國年度十佳紀錄片、*導演。
2012年入選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Doc for sale.
2010年,入選The Asian Pitch,獲日本NHK、新加坡新傳媒集團支持,拍攝創作紀錄片《被齣售的剩餘人生》。
李健明,文化學者。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曾著《話說順德》《順德自梳女》《走進龍眼村》《人物順德》《大良》《陳村》《順德文化人》等多部著作,主編《龍江讀本》《書香順德》等。
廖锡祥,美食傢。196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外語係法語專業。30多年來遍尋順德美食資料,與多位順德名廚閤作,著有《順德原生美食》(上、下冊)《廣東菜精選》《美味順德》《珠三角特色菜》《廣東菜精選》等33部著作。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封麵設計,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對美食最初的嚮往之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和味道的敬畏與熱愛。我原以為這隻是一本簡單的食譜匯編,但翻開目錄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地理誌和風俗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敘事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地將那些散落在順德街頭巷尾的煙火氣,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來。特彆是對於食材來源的追溯,簡直達到瞭考據的程度,讓人不禁感嘆,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一碗靚湯,背後蘊含著如此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曆史傳承。我特彆欣賞它那種不急不躁的節奏,沒有過度渲染那種“網紅”式的誇張,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平靜地講述著順德人與食物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的情感聯結。讀著讀著,我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的豉油香、米粉的清甜,甚至能“聽”到早茶店裏熱鬧的招呼聲,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怎麼做”,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是這樣”。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瞭我對“尋味”類書籍的一般預期。它沒有停留在簡單介紹菜肴的製作流程上,而是將筆觸深入到順德人性格的塑造與地域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舉例來說,對於“桑基甜 উৎপাদনের”這種獨特的烹飪理念,作者不僅僅是解釋瞭其技術原理,更是將其置於順德水鄉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解讀,論述瞭這種對“本味”的執著,如何摺射齣當地人低調、務實又追求極緻的處世哲學。這種將飲食文化與地域精神高度融閤的敘事方式,讓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處對老一輩手藝人的訪談記錄,那些樸實的對話,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要動人。這些人物故事,為冰冷的食譜增添瞭鮮活的靈魂,讓我們明白,美味的傳承,靠的絕不隻是精確的剋數和火候,更是那種代代相傳的“心法”。對於一個對外地文化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去品味一個地方的“裏子”,而不是僅僅流於錶麵的“麵子”。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舒適度來看,這本書的設計者顯然花瞭不少心思。紙張的選用,墨水的濃度,乃至字體的排版,都體現齣一種返璞歸真的美學追求,完全符閤其“鄉土之源”的主題。它沒有用那種刺眼的彩色印刷來強行吸引眼球,而是用樸素的筆觸和相對沉穩的色調,營造齣一種適閤深度沉思的氛圍。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在每章末尾附帶的那些“手記”或“小考證”,這些看似隨筆的片段,實則是對核心觀點的補充和升華,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驚喜,時不時地跳齣來,豐富瞭閱讀的層次。讀完全書,我的感受是,這不僅僅是一次對順德美食的“雲遊”,更是一堂關於如何尊重自然、傳承技藝的生動課程。它沒有給我食譜,卻讓我對“食”這件事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意。那種對“慢生活”和“本真味道”的推崇,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讓人讀後心生寜靜,並油然生齣嚮往之情。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驚喜的。原本我對這種帶有強烈地域屬性的題材可能會感到有些隔閡,畢竟我並非順德本地人,可能無法完全領會某些特定的文化梗。然而,作者的文字卻擁有驚人的包容性與引導力。他似乎深諳如何用一種外來者的好奇心,去解讀本土的細節,從而也為像我一樣的讀者架起瞭一座理解的橋梁。書中的插圖和版式設計也值得稱贊,它們並非那種喧賓奪主的艷麗照片,而是與文字相得益彰的素描或老照片,帶著一種剋製的優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描述食材生長環境和季節變化時,那種對自然的敬畏感,讓人讀後都忍不住想要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重新審視自己與日常食物的關係。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生活中的速食主義和對“真”的疏離。這本書讀完後,我不僅對順德菜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重新去探尋自己傢鄉那些正在慢慢消失的傳統味道的衝動,這種由內而外的觸動,是極其珍貴的。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構建非常嚴密,它不是零散的章節拼湊,而是一條清晰的時間綫索和文化脈絡。它從“鄉土之源”這個主題切入,步步為營,引導讀者先理解瞭順德人賴以生存的水文地理環境,再過渡到早期定居者如何就地取材,最終演化齣其獨特的美食體係。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由自然到人文的遞進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清晰的認知框架,不會被海量的信息淹沒。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和美食發明之間的關聯分析,尤其精彩,它打破瞭美食僅僅是“好吃”的刻闆印象,將其提升到瞭社會變遷的載體的高度。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這本書擺脫瞭普通美食指南的平庸,而具有瞭類似學術著作的紮實感,但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流暢與可讀性。我甚至多次停下來,去查閱書中提到的那些曆史人名和地方典故,足見其引發思考的深度。對於那些希望從文化根源上理解中國地域美食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