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红茶经典(第3版)
定价:38.00元
作者:编者:陈安妮
出版社:福建科技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3555085
字数:
页码:236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安妮主编的《中国红茶经典》,详细介绍了上
述红茶,并分别阐述其历史、文化、产地以及值得
称道的泡制方法及品饮方法。
目录
开篇 浅论中国红茶
一、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简史
(一)中国红茶的创制与兴起
(二)中国红茶产销的沉浮
(三)中国红茶产销的恢复与复兴
二、中国红茶的种类与花色
(一)小种红茶
(二)工夫红茶
(三)红碎茶
三、中国红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一)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
(二)优良的茶树品种
(三)严格的采摘标准要求
(四)讲究的红茶制造工艺技术
四、中国红茶的品饮与保健功效
(一)中国红茶的品饮方法
(二)中国红茶的保健功效
**讲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的鼻祖
一、小种红茶的发明创制
二、小种红茶的种类及品质特征
(一)小种红茶的种类
(二)小种红茶的品质特征
三、正山小种的审评识别
四、正山小种品质成因分析
(一)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
(二)优质的鲜叶原料基础
(三)独特的加工技术工艺
(四)源自茶叶的香气成分比例高
(五)茶叶中香精油的主要成分和含量不同
五、正山小种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建议
第二讲 祁门红茶——中国红茶后起之秀
一、祁门红茶的渊源
二、解读祁红
三、祁红的百年辉煌
四、迎接红茶新时代
(一)红茶新时代能到来吗
(二)红茶新时代怎样才能到来
第三讲 苏红工夫——五色土孕育的神奇
一、苏红的生产历史
(一)苏红条茶
(二)江苏红碎茶
(三)苏红名茶
二、苏红的制作工艺
(一)苏红工夫的初制与精制
(二)江苏红碎茶的初制与精制
(三)竹海金茗的制作
第四讲 川红工夫——香气鲜嫩橘子香
第五讲 坦洋工夫——与世博会同龄
第六讲 海南红茶——天涯海角的红茶
第七讲 宁红工夫——清风明月也凝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经典”二字的传统理解。以往我对“经典”的印象,往往是厚重、严肃、甚至有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但《中国红茶经典(第3版)》却做到了“雅俗共赏”。陈安妮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她显然更懂得如何与读者沟通。她对滇红的描述,没有停留在那种“滇南大叶种”的教科书式定义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那些在云南高山密林中,世代守护着古茶树的茶农的故事。那些关于采摘时节的约定俗成、关于初加工时揉捻力度的微妙调整,被她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烟火气。特别是书中配图的选取,无论是老照片还是新拍摄的细节图,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编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可信度。坦白说,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制作工艺的目的翻开的,结果却被那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深深打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融合了地理、人文、历史的中国红茶“史诗”。它让我明白,每一口醇厚的红茶背后,都凝结着时间和土地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次修订版,在内容上的更新和深化,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关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读者,我深知这些年红茶市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种植区不断涌现,传统工艺也在不断与现代科技结合。陈安妮老师显然没有固步自封,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前沿动态。尤其是在论述“有机认证”和“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红茶质量的影响时,她的分析深入且富有远见。她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健康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提出了许多值得业界深思的观点。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小种红茶复兴”那一章节,对正山小种烟熏工艺的现代改良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对于那些希望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提升产品稳定性的茶企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报告。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让这本“经典”著作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而非沦为一堆过时的旧闻。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一定是“沉浸式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字的生动,更在于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红茶特性时,所采用的叙事切换之巧妙。比如,当她从福建的武夷山转向云南的滇红时,文字的节奏和氛围会瞬间变得热烈而奔放,仿佛能感受到云南早晨阳光的温度和茶树的粗犷生命力。这种切换,避免了单一产区介绍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我个人对英德红茶的介绍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细致地讲解了英红的“条索紧细”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机械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达成的,并且对比了不同等级的英红在口感上的细微差别。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小知识点”,比如关于红茶汤色红亮度的科学解释,或是如何通过冲泡水温来“唤醒”不同红茶的香气。这些细节,让我这个自诩“略懂一二”的爱好者,也感觉获益匪浅,像是接受了一次顶级的私人茶艺指导。
评分初拿到这本《中国红茶经典(第3版)》时,我其实是带着点忐忑的。毕竟,我对红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日常饮用和偶尔品鉴的层面,那些关于茶树品种的演变、制作工艺的细微差异,以及不同产区的风土人情,对我来说,都像蒙着一层纱。然而,陈安妮女士的文字,却像一股清新的山泉,缓缓地渗入了我的认知。她没有上来就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把我“劝退”,而是从最基础的“红茶的诞生”讲起,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讲述他一生的故事。尤其是书中对祁门红茶“祁门香”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用丰富的比喻,将那种独特的蜜香、果香、甚至带着一丝兰花的芬芳,通过文字立体地呈现出来,让我手中的那杯祁门红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闻到那远在安徽群山之中的气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其人性化,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品饮之道,层层递进,即便是一个对红茶知之甚少的“小白”,也能循着作者的引导,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坚实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茶园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深的敬畏与热爱,那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饱含情感的文化传承。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专业书籍的范畴。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读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知识传递模式。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红茶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起点和终点。我曾尝试翻阅一些国外出版的关于中国茶的书籍,但往往在文化理解的深度上有所欠缺,显得流于表面。而陈安妮的这部《中国红茶经典(第3版)》,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她没有将红茶仅仅视为一种商品,而是视为一种流动的历史和生活的哲学。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久远的茶歌,闻到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香气。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饮品文化感兴趣的人,无论你是想成为行家,还是仅仅想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泡上一杯真正有故事的茶,这本书都能给你最充实的回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