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奶酪蛋糕食谱书

小小奶酪蛋糕食谱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颖文... 编
图书标签:
  • 甜点
  • 烘焙
  • 蛋糕
  • 奶酪蛋糕
  • 食谱
  • 甜食
  • 下午茶
  • 新手
  • 简单
  • 家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技
ISBN:9787538173222
商品编码:30139736720
开本:24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小小奶酪蛋糕食谱书
  • 作者:(日)黑川愉子|译者:谭颖文
  • 定价:25
  • 出版社:辽宁科技
  • ISBN号:978753817322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2-01
  • 印刷时间:2012-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24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95
  • 字数:1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小小奶酪蛋糕食谱书》荣获:日本亚玛逊读者四星半好评! 35种专家级奶酪蛋糕,在家也能轻松烤出!来一块小小的奶酪蛋糕吧! 蛋糕界里*受欢迎的***,非奶酪蛋糕莫属。口感绵密温润的奶酪,是制作甜点的*佳材料,可清爽也可浓郁,不管做成哪一种蛋糕都能让人上瘾,高钙高营养的奶酪,还能满满补足你生活上流失的所有元气。黑川愉子编著的《小小奶酪蛋糕食谱书》里的每一种奶酪蛋糕,都可以直接当作餐厅或咖啡馆的正规甜点,跟著作者的教学一步步操作,你会发现蛋糕的制作过程其实既轻松又容易,不需要**的烘焙器材,也不用昂贵的制作材料,将蛋糕烤成12公分大小的尺寸,不但配合现代人追求轻食的习惯,而且也不用再担心保存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小小的、圆圆的家庭手工奶酪蛋糕
10 原味奶酪蛋糕 ***
12 草莓奶酪蛋糕
14 原味奶酪蛋糕 No.2
16 焦糖奶酪蛋糕
18 抹茶卡门贝尔奶酪蛋糕
20 传统奶酪蛋糕+纽约奶酪蛋糕
22 红茶奶酪蛋糕
24 南瓜奶酪蛋糕
26 草莓牛奶奶酪蛋糕
28 歌鲁拱索拉坚果奶酪蛋糕
30 舒芙蕾奶酪蛋糕
32 椰奶芝麻舒芙蕾奶酪蛋糕
34 生奶酪蛋糕
36 黑糖大理石生奶酪蛋糕
38 奶酪包装纸的呢喃细语


第二章
烤成方形,摆在咖啡杯旁的奶酪蛋糕

44 奶酪蛋糕棒
46 印度奶茶奶酪蛋糕棒
48 巧克力薄荷奶酪蛋糕棒
50 干燥水果核桃奶酪蛋糕棒
52 覆盆子生奶酪蛋糕块
54 红豆生奶酪蛋糕块
56 杏仁奶酪双层蛋糕块
58 可可糖霜奶酪蛋糕块
60 豆浆奶酪蛋糕
62 苹果奶酥奶酪蛋糕
64 地瓜奶酪蛋糕
66 红茶苹果奶酪磅蛋糕
68 香蕉焦糖奶酪磅蛋糕
70 杯装提拉米苏
72 白巧克力豆浆生奶酪蛋糕

第三章
满溢美味,用奶酪做的小小点心

76 奶酪奶油夹心酥饼
78 奶酪布丁
80 奶酪巧克力碎片饼干
82 可可奶酪挞
84 茅屋奶酪戚风蛋糕
86 小小奶酪奶油派
88 关于材料二三事
90 开始动手做之前
92 以直径18cm的圆形烤模做
蛋糕所需的分量与时间


《星空下的古老织语:失落文明的符号与寓言》 一本穿越时空、探寻人类文明最深层密码的学术巨著。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考古发现罗列,也不是轻松愉快的探险游记。它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起源、信息载体演变及其深层精神内核的宏大而细致的哲学与符号学考察。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文字尚未诞生或在不同文明独立演进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是如何记录、传承和理解世界的? 本书的焦点集中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失落的织语”——那些在泥板、岩壁、骨骼乃至抽象的宇宙观测中留下的,具有严密结构和重复性的非文字符号系统。 第一部分:沉默的载体——史前符号的结构分析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范围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标记,再到美索不达米亚史前聚落遗址中发现的几何印记进行细致的符号学拆解。 1.1 岩画的语法:非叙事性符号群的研究 我们超越了将岩画简单解读为“狩猎记录”的传统观念。通过对欧洲拉斯科(Lascaux)、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以及澳洲阿纳姆地(Arnhem Land)岩画中点阵、线条组合及特定动物形象的拓扑学分析,我们提出“视觉句法”的概念。这些符号并非孤立的图像,而是遵循着一套潜在的、类似于语言的结构规则进行排列,用以表达时间周期、社会层级或对特定天体现象的预测。 1.2 陶器标记的数字起源:早期计数与所有权符号 仔细审视中国仰韶文化、土库曼斯坦南美尔遗址(Namazege Depe)以及东欧线性陶文化(Linear Pottery Culture)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本书论证,这些看似随机的刻痕,实则包含了早期的“基数系统”和“模块化复制”机制,暗示了前文字时代,社会对资源分配和生产效率进行量化管理的尝试。我们特别对比了这些标记与后来苏美尔楔形文字中数字泥球的结构性相似之处,探讨符号的抽象化过程。 第二部分:天体之镜——早期文明的宇宙编年史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将自然规律视为神圣律法的文明,重点探讨其如何通过建筑、天文观测和历法系统来“书写”宇宙的秩序。 2.1 巨石阵的星辰几何:空间定位与时间标记 深入分析英国巨石阵、爱尔兰纽格莱奇墓(Newgrange)以及马耳他哈贾尔·伊姆(Ħaġar Qim)神庙群的精确天文对位关系。本书侧重于其结构中的“信息冗余”设计——为何某些石头必须以特定的角度摆放,以确保在冬至或夏至日产生特定的光影效果?我们认为,这些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凝固的、对周期性事件的预警和记录。 2.2 玛雅“零”之前的记录:七日循环与神祇的序列 不同于对玛雅长纪历的传统解读,本章关注中美洲文明在文字成熟之前,如何利用“260日历”和“365日历”的交织来构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我们揭示了在奥尔梅克(Olmec)和早期玛雅遗址中发现的,与特定行星周期高度相关的雕刻序列,这些序列体现了一种比线性叙事更为复杂的、循环往复的“寓言式”历史观。 第三部分:符号的嬗变与失落的路径 第三部分探讨了当真正的文字系统(如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出现后,那些古老的、非语言性的符号系统是如何被吸收、异化或彻底遗忘的。 3.1 线性文字的“底层代码”:从图画到抽象的断裂 比较了原始符号系统向成熟文字系统过渡时的关键“信息压缩点”。我们研究了中国甲骨文的早期阶段,如何保留了大量对自然现象的具象描摹,以及这些描摹如何被简化为表音或表意的笔画。本书认为,这种简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对特定文化记忆的损失——即,一些复杂的、多层次的寓意被牺牲以换取记录效率。 3.2 异教印记:被禁锢的民间符号学 探讨在文字统一和宗教改革的浪潮中,民间或少数族群所使用的非主流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却在官方文献中被污名化为“迷信”或“巫术”。我们分析了欧洲中世纪某些地区壁炉或门楣上发现的保护性符号(Apotropaic symbols),探究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安全阀的功能,以及它们与更古老“织语”之间的隐秘联系。 3.3 抽象的回归:现代科学中的古老回响 本书的终章将视角拉回当代,审视现代数学、物理学(如拓扑学、弦理论的某些表示法)和计算机编码中,所体现出的对纯粹几何关系和结构对称性的追求。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人类对于“世界如何被精确表达”的根本冲动从未改变,我们只是更换了记录的工具,而那些失落文明所探索的“宇宙语法”,或许以更隐蔽、更抽象的方式,依然存在于我们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之中。 阅读价值: 《星空下的古老织语》适合历史哲学家、人类学家、符号学研究者以及对文明起源抱有深刻好奇心的严肃读者。它要求读者放弃对清晰线性叙事的期待,转而沉浸于对人类心智如何构建意义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层探索之中。这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把钥匙,开启对人类共同精神遗产中那些沉默维度的审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烘焙新手,说实话,看到市面上那些动辄几十种原料、上百道复杂工序的食谱,我常常望而却步。然而,这本手册的切入点非常贴心。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把每一步都拆解得无比细致。比如,对于“打发”这个概念,它不是简单地说“打发至硬挺”,而是配上了不同阶段的视觉参考图,告诉你蛋白霜在不同阶段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如何用勺子去检验。这种手把手的指导,极大地缓解了我初学者的焦虑感。我试着做了其中一道基础的饼干配方,连我那总是把厨房弄得一团糟的先生都惊讶于成品居然可以达到“可以上甜品店”的水平。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我对烘焙的信心,让我明白,美味并非遥不可及的魔法,而是遵循科学步骤就能达成的美好结果。它更像一位耐心、知识渊博的烘焙导师,总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轻声鼓励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奶油般柔滑的质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本来只是随便翻翻,没想到立刻就被那种精致感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好,摸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沾上一点点面粉,也似乎很容易擦拭干净,这一点对于经常在厨房里忙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设计也极其考究,图文并茂的布局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个步骤的配图都清晰得仿佛能闻到那刚出炉的香气。尤其是那些小小的装饰性插画,线条细腻,充满了法式的浪漫气息,完全超出了一个食谱书应有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精致的美食生活杂志。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器具和原料时的那种近乎于诗意的描述,让人对手头的食材都充满了敬畏和喜爱。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做点什么。它的设计理念显然不仅仅是教人做甜点,更是倡导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这一点在我心中为它加分不少。

评分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我必须称赞它在“食材替代与调整”方面的详尽说明。这对于居住在不同地区,或者对某些特定原料过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书里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列出了各种常见原料的特性和可替代方案。比如,如果你找不到特定的稀奶油,它会告诉你使用特定比例的全脂牛奶和黄油混合物来模拟相似的脂肪含量和口感;又或者,当你想做无麸质甜点时,它会根据不同面粉的吸水性给出精确的调整建议。这种“预判读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的做法,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真诚关怀。我曾因为买不到某个特定产地的水果而放弃一个食谱,但有了这本书,我发现我可以根据季节和当地的可得性,灵活地调整配方,而不用担心失败。这让我的烘焙实践变得更加自由和可持续。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风味融合”的探索。很多食谱都停留在基础的香草、巧克力层面,但这本书中却巧妙地引入了一些我从未想过会出现在甜点里的元素,比如用烟熏红茶来浸泡奶油,或者在慕斯中加入少许陈皮的细碎末。这些大胆而又谨慎的尝试,彻底打开了我的味蕾认知。我尝试了其中一道以海盐焦糖和迷迭香为基调的挞,那种咸香、甜腻与草本清新的层次感,简直是味觉的交响乐。每一次品尝,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细微的差别。这让我意识到,烘焙不仅仅是科学配比,更是艺术的创作。它鼓励读者去打破常规,去尝试用已有的材料组合出前所未有的体验。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满足于照搬食谱,而是开始思考,如果我用烘烤过的榛子代替普通杏仁粉会怎样?这种启发性的思考,才是阅读一本优秀书籍最宝贵的回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罗列配方,更像是在讲述每一个甜点背后的“故事”。作者在介绍每一个主打甜点时,都会穿插一些关于这个甜点起源、文化背景或者制作灵感的短文。比如,介绍一款经典法式可颂时,会提到它在维也纳的起源以及后来如何被法国人发扬光大,这些小小的知识点让制作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我发现,当我了解了食物的背景,我对它的感情也变得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把它看作一堆原料的堆砌,而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使得我的烘焙过程从一项家务劳动,提升为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的传递。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它代表着什么”,它让厨房真正成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故事发生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