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器之美
作者:李啓彰著
定價:48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第1版(2016年11月1日)
平裝: 312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0847622
條形碼: 9787510847622
目錄
Chapter 1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綫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耳——聽覺與共鳴
替茶選個傢,傾聽茶器的內在聲音
鼻——嗅覺的陶醉
瓷與陶,茶器內裏的聚香力
舌——味覺與以器引茶
清香、喉韻、醇厚,茶器影響杯底香
身——觸覺與感動
器之質性,從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産茶器的美感與價值
集體創作的職人之心與匠人之力
Chapter 2茶器的個性與自我追求
陶作傢的春夏鞦鼕
茶器創作的人生軌跡
雙狹縫實驗vs.心念的力量
職人修為影響茶器的頻率
復古與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風景
茶器的辨識度與語匯創新
茶器創作者的獨特印記纔是王道
山水留白
從茶時間,到茶空間的“空無”體驗
日本茶器的中國式初探
陶作傢如何從日式茶道轉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茶器的精神性與修為
陶職人的修為
將五行精神傾注至茶器製作
《黃帝內經》的“形與神俱”
器之形,匠師職人之魂
《孔子傢語》的“安靜”
器之創作,寜靜緻遠
《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領會神來一筆的自然創作
《莊子》的“無何有之鄉”
空杯亦能醉茶,器之精神性
後記 透視陶職人的開與闔
內容介紹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彆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並從第一階段的“實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學視角切入;第二階段的“個性”以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探討陶藝傢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分析陶藝傢自身的修為,與創作之間的連結。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齣自己對茶器精闢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並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運用科學圖”這個錶述,立刻激起瞭我作為一名曾經的科學愛好者,對這本書內容的高度好奇。我猜測,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而是會輔以大量的、高質量的科學插圖,甚至是圖解。想象一下,一本關於茶器之美的書,卻能看到精密的結構圖,展示茶壺的齣水角度如何影響茶湯的流速,或者壺嘴的設計如何影響香氣的散發;看到不同釉料的顯微結構圖,解釋其色彩的來源和光澤的差異;甚至看到不同年代茶器在材質成分分析上的對比圖。這樣的錶達方式,不僅能夠直觀地、清晰地呈現茶器的細節之美,更能夠用一種客觀、量化的方式來驗證和闡述茶器設計的科學原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精美的科學畫冊,又像一本詳盡的工程手冊,用數據和圖錶說話,讓我能夠從物理、化學、工程等多個維度,去理解茶器之美,去發現隱藏在精美外錶下的科學邏輯。
評分“體味匠人之心”這幾個字,直接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手作”和“傳承”的敬意。我深信,一件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器物,背後一定蘊含著製作者的心血、情感和對技藝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的名字,預示著它將帶領我不僅僅是欣賞茶器的外觀,更能去感受那些塑造器物的靈魂。我期待能讀到那些關於匠人一生專注於一門技藝的故事,瞭解他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將平凡的材料化為不朽的藝術品。我希望能從書中體會到,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匠人,他們各自所代錶的獨特工藝傳承和美學理念。或許,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為何一把看似普通的茶壺,在某些人手中,就能散發齣溫暖的光芒,為何一件古老的器物,至今依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這種“體味”,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是一種精神上的連接,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在我心中播下對匠人精神的深深敬意。
評分我一直對“器物之美”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閱讀相關書籍時,會覺得內容過於偏重曆史考據或者純粹的感性描述,缺乏一種能夠深入骨髓的理解。這本書的名字“茶器之美,邂逅器物之美”,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聚焦於茶器,而是將茶器置於更廣闊的“器物”範疇之下進行探討。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將茶器與其他各類精美的器物進行比較和關聯的。比如,一件陶瓷茶壺的美,是否與一件宋代瓷瓶的美有著共通之處?一把紫砂壺的溫潤質感,是否能與其他材質的工藝品美學相互輝映?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通過“邂逅”這個詞,傳遞一種發現美、欣賞美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本書能否引領我,像探險傢一樣,在浩瀚的器物世界裏,發現那些與茶器息息相關的、同樣令人驚艷的“美”?
評分“知名茶人李啓彰”這幾個字,對我來說就像是品質的保證。李啓彰先生在茶界的聲望早已如雷貫耳,他的見解獨到,對茶的理解深刻而獨樹一幟。所以,當我知道他以“理科生的思維”來解讀“茶器之美”時,我簡直是太興奮瞭!這是一種多麼新穎又充滿智慧的視角啊。我一直認為,理科的嚴謹和邏輯性,運用到對藝術和文化的解讀上,往往能産生齣乎意料的火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李先生將如何打破傳統的感性解讀,用一種更係統、更科學的方法來剖析茶器的美學。比如,他會不會從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解釋為何某種材質泡齣來的茶風味更佳?或者他會用工程學的原理來分析器物的結構設計如何影響其使用體驗和美感?這種跨界的解讀方式,不僅能滿足我對茶器知識的渴求,更能拓寬我的思維邊界,讓我看到一個全新的、更加理性而深刻的茶器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彆樣的韻味,“茶器之美,邂逅器物之美,體味匠人之心”,光是讀著就讓人心生嚮往。我一直是個對器物美學頗有研究的人,總覺得一件好的茶器,不僅僅是盛水的容器,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和製作者心血的藝術品。從名字上就能感受到,這本書應該能帶我們深入地去探索茶器的材質、工藝、造型,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厚底蘊。我特彆期待能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産地的茶器是如何演變的,它們各自又有什麼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匠人之心”這幾個字,更是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要知道,那些巧奪天工的器物,究竟是如何誕生齣來的?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打磨,是不是都凝聚瞭匠人們無數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能否為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窺見那些平凡卻又不凡的雙手所創造齣的奇跡?作為一名熱愛茶道的人,我深信,對器物的深入瞭解,能夠極大地提升品茶的樂趣和體驗,這本書應該能在這方麵給我很多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