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好进补

秋冬好进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静贤著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食疗
  • 进补
  • 秋冬
  • 健康
  • 营养
  • 食谱
  • 滋补
  • 传统中医
  • 膳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8667
商品编码:294198077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秋冬好进补

定价:29.90元

作者:刘静贤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2218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但对于健康来说,只有在秋冬做好养生,来年才会远离疾苦病痛。而秋冬进补是改善虚弱身体、保持健康体魄、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未补先通,先调脾胃,秋养肺、冬补肾,气血双补,遵循四时,因人而补,中国家庭养生的进补书。
  百余个药食补方,食材简单,制作简易,总有一种适合您!

内容提要


秋冬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有道是“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秋冬善于进补,就可以为来年的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身体远离疾病,助人体健康长寿。
  这是一本指导养生者恰当进补的参考书。全书分别从秋冬进补的意义、进补先要“通”、补益虚弱体质、调养脾胃、秋养肺、冬补肾、补养气血、因人而补、特殊进补法等几方面,为养生者提供了具体、实用、简便的秋冬进补方法。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亲切生动,进补食疗方简单、易操作,且食材都是平时常见的,“特殊进补法”中的运动、睡眠、打坐等方法也易于操作。适合广大老百姓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刘静贤,女,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第三代传人,师从中医专家索延昌先生。生于1952年,满族,中医保健专家、高级营养师,197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原北京第二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教学三十余载,曾任北京市中药学校专家门诊部主任、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学院医学中心北京医学部主任。退休后受聘为北京市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科教部副主任、北京市中医药进修学院客座教授,擅长中医脾胃病的调治与小儿脾胃不和的治疗,对中医养生、药膳、饮食保健及滋补品的合理应用等有深入的研究。2009年受聘为北京同仁堂集团外派马来西亚中医专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与饮食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效果显著,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电视、报纸等媒体高度评价。曾著有《辨清体质好养生》《辨清体质选对吃法》《老人吃好不吃药》《五行饮食好养生》等书。
  执业医师资格编码
  141110112000383。
  公共营养师编号
  0801021003200068。

文摘


序言



《流年似锦:那些关于光阴的故事》 引言: 光阴,如同一条无声流淌的河,载着岁月的故事,悄然滑过指尖。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中的一滴水,经历着潮起潮落,感知着四季变换。这本书,并非要讲述如何“进补”,而是想邀请你一同坐下来,静静地品味那些流年中的风景,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锦绣。它关于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关于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感悟,关于那些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瞬间。 第一章:晨光初照,唤醒沉睡的时光 清晨,是大地最温柔的呼吸,是万物复苏的序曲。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窗棂上,那些沉睡了一夜的思绪,也缓缓苏醒。这一章,我们不谈养生,只谈唤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东方智慧: 回溯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哲学中,感受那份顺应天时的从容。我们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节律的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慢”节奏,如何与自然同频,感受生命的律动?这并非是某种“进补”的技巧,而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晨起那一杯茶的仪式感: 描述一个早晨,主人为自己泡一杯茶的场景。不是为了提神醒脑,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清肠排毒”,而是一种纯粹的仪式感。茶叶在水中舒展,茶香氤氲,那一刻的宁静,是与自己独处的美好时光。你可以看到茶汤的颜色变化,闻到不同茶叶的独特香气,感受茶水滑过喉咙的温润。这是一种对当下最真挚的投入,是对一天即将开始的温柔致意。 窗外小景,收藏四季的风情: 细致描绘清晨窗外的一草一木,一只飞鸟,或是一片飘落的叶子。在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晨光景致。春日里枝头的新绿,夏日里蝉鸣的声响,秋日里金黄的落叶,冬日里晶莹的雪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背景。收集这些美好的瞬间,如同收集散落在流年里的闪亮碎片。 第二章:光影斑驳,定格岁月的温度 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溜走,留下的,是那些定格在记忆里的光影,是那些温暖我们心房的过往。这一章,我们不谈养生,只谈温度。 老照片里的故人与往事: 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的人物早已不再年轻,甚至有些早已远去。但照片中的笑容,眼神,却依然鲜活。这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对生命痕迹的致意。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串联起许多故事,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共同经历的岁月,都在这张张定格的画面中焕发新生。 一声问候,跨越山海的牵挂: 记录一次与远方亲友的通话,或是一封饱含深情的邮件。言语间,传递的不仅仅是日常的问候,更是彼此间深藏的关怀和思念。这种跨越山海的牵挂,是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它让我们在孤独的旅途中,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温暖。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情。 屋檐下的燕子,家书里的牵挂: 描写夏日里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它们辛勤劳作,为的是小燕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是一种家的温暖。同时,也引出家书中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父母的叮咛,家人的关怀。这些都是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有人在牵挂。 第三章:秋风萧瑟,沉淀生命的智慧 秋天,是大自然一年中最具哲思的季节。它不像春天那样热烈,不像夏天那样奔放,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姿态,教会我们如何沉淀,如何收获。这一章,我们不谈“进补”,只谈沉淀。 落叶的舞蹈,生命的轮回: 欣赏秋日里落叶纷飞的景象。它们从枝头飘落,回归大地,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养分。这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一种自然的智慧。我们从落叶的舞蹈中,看到生命的坚韧与奉献,也体会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豁达。这并非是在“进补”,而是从自然中学习生命的智慧,学会接纳与放下。 一杯热饮,温暖漫长的夜: 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屋外寒意渐浓,屋内一杯热饮驱散了寒冷。这杯热饮,可能是热牛奶,热可可,或者是一杯热茶。它不仅仅是温暖身体,更是温暖了心灵。在漫长的夜晚,这样的温暖,能让我们感到安心与宁静。这是一种自我慰藉,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时刻。 书籍的芬芳,知识的滋养: 走进书房,那些承载着智慧与思想的书籍,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在秋日静谧的午后,沉浸在书海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养分”,而是为了拓宽视野,丰富内心。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伟大的灵魂的对话,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第四章:冬日暖阳,积蓄生命的能量 冬天,是大地休养生息的时节,也是为来年积蓄能量的时刻。在寒冷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生命的顽强。这一章,我们不谈“进补”,只谈积蓄。 寒夜围炉,共享天伦的温馨: 描写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分享着一天的趣事,享受着天伦之乐。炉火的跳跃,映照着一张张幸福的脸庞。这种温馨的时刻,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并非是刻意追求的“进补”,而是自然流露出的家庭情感,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归属感。 雪落无声,净化尘埃的心灵: 描绘一场大雪降临的场景。洁白的雪花覆盖了大地,仿佛将一切都净化了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也仿佛得到了洗涤,卸下了外界的喧嚣与烦恼,变得纯净而宁静。这不是一种“进补”的方式,而是感受一种自然的力量,一种涤荡心灵的宁静。 期待春风,积蓄希望的萌芽: 冬天并非是终结,而是孕育希望的开始。在冰雪覆盖之下,种子正在悄然孕育,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我们从冬天的沉寂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也看到了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对未来的期盼,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希望的坚守。 结语: 《流年似锦:那些关于光阴的故事》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进补”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陪伴者,与你一起回望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珍贵瞬间,体味那些藏在平凡日子里的深邃智慧,感受那些滋养我们生命的情感与温度。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进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与世界的互动,都在悄然地丰富着我们。愿这本书,能让你在流年的光影里,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锦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原本抱着挑剔的态度来看待这本书,担心它会不会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过度简化或误导了复杂的理论。令我欣慰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其易读性的同时,对一些核心的养生概念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巧妙地避免了陷入晦涩的术语泥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的场景,来解释什么是“气血双补”,什么是“健脾祛湿”。比如,它将脾胃比喻成“后天之本的磨坊”,形象地说明了消化吸收的重要性。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很多食疗原理,都可以在经典的药膳典籍中找到根源,这说明作者并非空中楼阁地编造方子,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传统知识基础之上的。这种“有理有据的便利”,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它既满足了实用主义者的需求,也尊重了知识的严谨性。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平淡无奇的食谱集,毕竟市面上的养生书太多了,大多都是重复来去的老一套。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小品文,每一个方子后面都藏着一段作者关于季节更迭、人体机能变化的小小感悟。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顺应时令”的理念,它不是强迫你去对抗自然规律,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书中提到初冬时节,脾胃功能开始收敛,此时不宜大补,而应着重于温和的调理,推荐的几款粥品,口感绵密,回味悠长,让我体会到“慢下来”的好处。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硬塞”进身体的那些不合时宜的食物,开始学着用更尊重身体信号的方式去进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食谱本身,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生命态度。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给家里那位常年手脚冰凉的长辈找点“法子”。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这本书里有一个关于“循环改善”的专题,它推荐的不是单一的食物,而是一套组合拳——包括饮食、简单的按摩手法,甚至还有特定时间段的艾灸建议(当然,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信息,并没有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我按照书上的指导,帮助长辈调整了晚餐的结构,增加了某些温暖性的食材。效果是渐进的,但持续了大约一个月后,长辈自己都明显感觉到了不同,不再像以前那样畏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系统性调理思路”,而不是那种“吃一口就见效”的夸张承诺。它教会我,真正的进补,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全面配合的长期工程,而这本书,就是指引我们稳步前行的最佳罗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忙碌的都市白领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一回到家就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根本没心思去研究复杂的食谱。可是,这本书里的那些养生小妙招,一个个都简单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它推荐的“十分钟暖身汤”,我试着做了几次,用家里常备的几样食材,不用长时间炖煮,味道却异常鲜美,喝下去胃里暖烘烘的,尤其是在我熬夜加班后的第二天早上,感觉整个人都焕发了活力。作者的文字非常亲切,没有那些高深的营养学名词,就像一个邻家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私藏的“快速回血秘籍”。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养生指南,而是实实在在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操作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对于食材“就地取材”的强调,不用为了找几种稀奇古怪的药材而跑遍全城,这一点对我这种时间宝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把“滋补”这件事,变得触手可及,轻松愉快,完全没有传统养生书那种沉重感。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设计和视觉呈现上,也做得相当出色,这一点对于提升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很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内容的充实而牺牲了美感,但这本却恰恰相反。它的插图采用了那种略带手绘感的淡彩风格,色彩柔和,完全没有传统食谱那种刺眼的鲜艳,非常符合它所倡导的“温和滋养”的主题。当你翻开它时,心情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而且,书中的布局非常清晰,食材清单、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被巧妙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即使是第一次下厨的新手,也能一眼看明白重点。我记得有一次我临时想做一个方子,翻到那一页时,发现它还贴心地标注了“替代方案”,比如,如果家里没有A材料,可以用B材料代替,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真的体现了作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生活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